(圖/shutterstock)
發放股票股利 對公司的財務結構幾乎沒有影響
朝三暮四的故事大家應該不陌生,股票股利就是台灣公司給股東的栗子。
在90年代的時候,股票股利才是王道,
投資人普遍認為股票股利發得越多,公司的獲利前景越好。
但股票股利說穿了只是將股權分割,對公司的財務結構幾乎沒有影響,
若不考慮員工配股造成的額外稀釋,配發前後投資人對公司的所有權比例仍舊相同,
公司的營收獲利也絲毫不變,之所以被稱為股利,不過是讓政府收稅的名目而已。
「填權行情」是因市場對股價產生便宜的錯覺而搶買
雖然理論上發放股票股利與除權對投資人並沒有好處,
但投資人卻常因為高股利股票除權後股價大幅降低,
形成股價相對便宜的錯覺,因而積極買進,形成所謂的「填權行情」,
這在電子股奔騰的90年代,是投資人的主要獲利來源之一。
現金股利的發放卻隨「健全股利政策」的公布 逐年提高
但隨著財政部公布「健全股利政策」,
要求上市櫃公司提高現金股利的發放比率後,
現金股利的比率大幅度提升,
在民國89年的時候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只有26%,
這個數字隨後逐年提高,在98年的時候已經高達89%。
股票股利的多寡和公司未來的成長率之間 沒有明確關聯
近年常會聽到有人說高成長的公司主要發股票股利,低成長的公司則會以現金股息為主。
或許的確有些公司會用發股票股利,來暗示經營階層看好未來成長性,
但實際上股利多寡和公司未來的成長率之間,並沒有明確的關聯,
因此這說法其實站不太住腳。
大立光近年只發「現金股息」 卻仍維持高成長
對公司來說,不管發不發股票股利,意義都是把盈餘保留在公司內部,
像是近年的大立光就是標準的只發現金股息,卻仍舊維持高成長的範例。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大立光的股利政策是每年發個兩三元,
那對持有大立光的人來說,也不過就是股數變多、股價變低,
只要市場評價公司的本益比不變,持股市值仍舊相同。
股票股利對公司的ROE也沒有什麼影響 但現金股息則不然
但就如之前所講,股票股利只是股權的分割,
投資人並不會因為公司發放股票股利,而讓自己手上的股權被稀釋,
股票股利對公司的ROE也沒有什麼影響,但現金股息則不然。
ROE要增長,方式有兩種:淨利潤增加、股東權益減少。
若公司不配發股息,要想讓ROE不變,淨利潤的成長率必須和ROE相等;
也就是說,一家ROE為30%的公司,淨利潤也要增長30%,才有辦法維持原有的ROE。
也因此 有人提倡在選股計算殖利率時,應該完全排除股票股利,
理由是「多數公司股本膨脹後,獲利無法以相同比例增加」,
這個說法有其道理,
如果一間公司淨利潤零成長,但是把所有淨利潤都拿來配息,一樣可以保持ROE不變的效果。
評價這類股票時,個人會比較保守,
像是電信股通常被大眾視為是定存股的代表,
其原因不外乎電信產業的寡頭壟斷性,以及豐沛與穩定的現金流量,
電信公司就像是收費站一般,只要通訊方式沒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其營收受景氣影響的幅度會很小。
「存股養老」的概念風行 電信股的本質真的有那麼好嗎?
台灣主要的電信公司有三家:
這三檔股票也被暱稱為電信三雄。
原本電信股的股價相對穩定,
但近幾年「存股養老」的概念風行起來,
被視為定存股代表的電信三雄,
股價在眾人的追捧之下,
就如同吹氣球一般越漲越高,但電信股的本質真的有那麼好嗎?
我們先來看這幾檔股票的歷年經營狀況:
https://www.cmoney.tw/forum/stock/2412
https://www.cmoney.tw/forum/stock/4904
https://www.cmoney.tw/forum/stock/3045
電信股的營收逐年增加的同時 稅後純益在近年是逐步下滑
可以看到電信三雄的歷年EPS相對穩定,
只有台灣大哥大在97年減資後,讓EPS有較明顯的增加,
但若觀察整間公司的營收和盈餘趨勢,
則會發現在電信股的營收逐年增加的同時,
稅後純益在近年是逐步下滑的,
尤其以遠傳電信為最,
這反映了政府對電信收費的管制,以及彼此的價格競爭。
中華電透過減資與高股息維持原有的ROE
中華電則不斷通過減資與高股息維持原有的ROE,
來淡化公司淨利近十年來其實是負成長的現實。
以中華電來說,若其之後的股價都維持在100元左右,
淨利零成長,每年的EPS和股息都是5元,
那麼若將股息持續再投資在中華電上,能得到的長期複利報酬率只有5%。
電信股股息穩定 但獲利衰退 小心「拿了股利,賠了股價」
當然電信股的優勢就如同之前所述,
穩定的現金流入短期內也不會改變,
但持續衰退的獲利對比上最近高漲的股價,
不禁讓人懷疑現今的股價究竟能維持多久?
在目前的股價水準買進,
究竟是可以讓人放心養老,
還是會讓自己在未來陷入「拿了股利,賠了股價」的窘境?
對價值投資有興趣的投資朋友
還可以進一步參考麥克風的新書 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
以及使用麥克風找存股的好工具 麥克風價值排名選股法
本文由麥克風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