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華邦電旗下的MCU廠新唐(4919)本周傳出,9月起將調升晶圓代工報價,漲幅高達15%。由於新唐主力產品為微控制器(MCU),而非以晶圓代工,根據2020公司年報,晶圓代工業務的營收比重僅10%,產能方面,年產能約46.2萬片,產值13.26億,且該公司的晶圓代工產能主要以6吋廠為主,因此新唐大幅調升晶圓代工報價,凸顯晶圓代工市況火熱,就連非主流晶圓代工廠也搭上漲價列車。
資料來源:新唐2020年報
因此市場上除了新唐以外,還有哪些二線晶圓代工廠,無疑成為市場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為什麼二線晶圓廠出頭天?
在近期的法說會上,包括;代工大廠鴻海(2317)、仁寶(2324)、廣達(2382)、終端品牌廠蘋果、華碩(2357)等,無獨有偶均表示缺料影響的期間將較原先所預期的來得更長久,恐怕將一路缺到明年上半年,其中又以成熟製程相關的電源管理IC、驅動IC等最為緊缺。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對應到上游的晶圓代工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龍頭台積電、聯電與世界先進等一線大廠,由於成熟製程單價偏低,對於一線代工廠營收獲利助益有限,但對二線業者來說則有如天降甘霖,因此不少訂單已外溢到二線的晶圓代工業者手中,使這些過去連年虧損的二線晶圓代工廠重獲市場目光。
除了成熟製程的供給緊缺,隨著5G、電動車、工業4.0、新能源等蔚為趨勢,對於功率半導體的需求大幅提升,進一步推升成熟製程晶片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傳統燃油車中,半導體的成本約320美圓,其中功率半導體比重約20%,純電動車的半導體成本大幅提升至720美圓,功率半導體的比重過半達55%,MOSFET與IGBT兩項元件更是車用半導體的核心。IGBT由於具有高頻率、高電壓、大電流、易於開關等性能,受到電動車的強勁需求所帶動,是近年來功率半導體元件中成長幅度最大的產品,根據市調機構預估,2021年IGBT的產值將達52億美元,
前些日子大漲的電源管理IC、二極體、MOSFET、MCU、IGBT等,目前均仰賴成熟製程(8吋廠、6吋廠)生產,代工龍頭鴻海先前與國巨合資成立的國創半導體、自行買下旺宏的6吋廠均是著眼於這一波功率半導體的產業發展趨勢。因此這些先前在先進製程大幅落後的二線晶圓廠,由於手握成熟製程產能並搭上產業趨勢,在缺料持續延燒之際,霎時翻轉成為市場的寵兒。
二線晶圓廠除了新唐,還有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