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蘋果雖缺乏驚喜,但對手表現更差,下半年市佔仍可望再提升,5G 換機潮有助於 iPhone 銷量上看 9,000 萬支!
蘋果昨日(09/15)凌晨舉行秋季發表會,iPhone 13 基本上仍是延續前一代的機型,在規格上主要是提升了電池容量、螢幕更亮並增加電影級模式功能。在設計上,蘋果為了提升續航力並降低電池佔體積的空間,將電池板的設計改成軟板,將有助於華通(2313)的產品組合提升,毛利約 20%;在無線傳輸的部分,iPhone 13 為了提升 5G 傳輸速度,增加了一條 LCP 軟板的配置,這部分的訂單是由台郡(6269)拿下,毛利約 25%;BT 載板的部分亦從 8 層提升至 10 層,單價成長 30%~40%,有助於欣興(3037)獲利能力再向上,預期毛利率將由 iPhone 12 的 15%~20%提升至 20%~25%。iPad 的部分在 GPU 跟顯示器有升級,iPad Mini 6 螢幕尺寸也從先前的 8 吋提升至 8.3 吋,對 PCB 需求約提升 5%,有利於相關供應商包含台郡與臻鼎-KY(4958)。
雖然蘋果產品的格局變化先前都已被預料到,市場對於昨天的發表會也認為缺乏驚喜;不過仍看好今年 5G 換機潮將帶動 iPhone 與 iPad 等產品銷量提升,且市佔前五大中的華為今年在 5G 高階領域沒有新機種,三星的新機也未受市場好評,將推升蘋果市佔率提升,下半年有機會達到 25%以上的水準,市場看好 iPhone 13 下半年銷量將達 9,000 萬支的水準。
蘋果供應鏈中,台郡與臻鼎是 PCB 主力,中美客戶齊拉貨有助於下半年獲利再突破去年高峰!
臻鼎-KY 的部分,雖然今年沒有搶下新的訂單,不過仍維持 iPhone、iPad 與 Apple Watch 等產品的供貨;且受惠於 iPhone 13 銷售展望樂觀,下半年營運仍有機會維持相對強勢。臻鼎-KY 先前併購先豐通訊,公司目前先著手改善先豐生產效率,預期先豐硬板產能要到 2022-2023 年才有機會重新投產。另外,隨著蘋果耳機與穿戴式裝置的高頻軟板與電池板改採 SiP+軟板設計,將會帶動對軟板需求持續提升;HDI 板方面,隨著蘋果 SLP 應用由 iPhone 擴展到平板、NB 及 Apple Watch,以及更多中系手機主板採用三階 HDI 板及 Any-Layer, 2021 年相關營收可望再成長10-15%,有助於下半年產品組合轉佳。臻鼎 - KY 2022 年合併營收預期為 1,627.8 億元,YoY +12.6%;稅後淨利 128.7 億元,YoY +12.4%;EPS 9.51 元。臻鼎 - KY過往五年本益比多落於 5~20 倍之間,考量臻鼎 - KY營運穩健,本益比應有機會回升至區間中上緣 12 倍,目前評價合理,維持區間操作的評等。
台郡的部分,由於今年順利搶下 LCP 大單,先前已提早於 2021/05 月底進行量產,高雄的和發新廠也在 2021Q3 開始量產,新開出的產能約 50%為無膠式軟板,其特性為生產良率較高,目前評估已開出約 30%產能;在客戶產品規格提升以及生產成本降低下,將有助於台郡整體獲利能力提升。台郡目前規劃,高雄的和發新廠將為客戶將來兩年推出的新產品提早佈局,從今年出貨品質受客戶肯定來看,將有助其明後年再接下更多訂單,推升整體營運規模與獲利。台郡 2022 年營收預期為 359.8 億元,YoY +4.5%;稅後淨利預期為 35.7 億元,YoY +31.0%;EPS 9.85 元。台郡過往五年本益比多落於 7~19 倍之間,考量台郡營運穩健,本益比應有機會回升至區間中上緣 14 倍,目前評價偏低,維持逢低買進的評等。
臻鼎-KY 詳細研究報告與財務分析數據請見: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64342
台郡詳細研究報告與財務分析數據請見: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80000
縮減購債時程延後有助於維持低利環境,助攻壽險實現資本利得,富邦金與國泰金可望為最大受惠者
金融股近期公告八月獲利,壽險投資部位較大的富邦金(2881)與國泰金(2882)的獲利仍維持較佳的水準,逾七成獲利來自壽險,其中主要又是由投資收益帶動,富邦金的收益仍主要來自實現債券資本利得,而國泰金則有較高的比重是來自股利收入,在獲利維持良好的水準下使這一週的股價表現相對強勢。展望九月,受惠於美國非農就業數據表現不佳,拖延 FED 縮減購債時程使近期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仍維持 1.3%左右的低檔,對國內壽險實施資本利得的動能有正面挹注,預期富邦金與國泰金在九月的獲利仍可維持相對強勢。
*本文章之版權屬筆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本文章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仍須謹慎評估,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