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又到了報稅的旺季,
在此想分享個人 一個賺稅的方法,
提供給 有興趣者 在今年除權息旺季操作的參考,
雖然 今年可扣抵稅率 減半成真,
可操作的空間 大幅降低,
但 以我所得 來自股期操作 不須繳稅
且 薪資所得低 的特性,
只要可扣抵稅率在 12% 以上的個股
仍有賺稅操作的空間。
1 個步驟:先找出自己的所有資料
尋找除權息 及 可扣抵稅率資料,
各大劵商 都有整理好的資料,
找 你的營業員 提供
或 參考各看盤軟體
或 上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
不可不知的賺稅方法
個人從 二稅合一稅制改革之後
每年 6-9 月 4 個月的時間
都會準備 50 萬的資金
買進高殖率 且 高可扣抵稅率 ( 20% 以上)的個股,
在除權息的前 1-2 天買進現股 參與除權息,
在除權息 當日馬上賣出,
再買 其他要除權息的個股。
因本人 靠薪水所得不高,
須扶養的親屬不少,捐款也不少,
所以綜合所得稅 不加股息繳稅 所得幾乎為 0,
加上股息 每年將近 80 萬股利收入,
使得所得稅率 增為 5%,
以可扣抵稅率 20% 計算
每年 7 月底 國稅局都會退 10 幾萬的稅到個人帳戶,
例如 (20-5)%×80 萬 = 12 萬。
去年退 124,076 元,
今年已報稅實際可退 107,476 元,
季報酬率 多年來平均超過 20% ( 10/50 萬),
年化報酬率可達 80%。
今年因可扣抵稅率減半,
但我只要使用 30 萬資金,
將股息股利收入 控制在 50 萬以下,
使得所得稅率為 0%,
每年應還可退 6 萬 [ (12-0)%×50 萬 = 6 萬]。
這是稅金穩賺的部分,
實際 還要加入 個股買賣價差
及 手續費、交易稅的成本,
到目前為止 本人買賣的價差利潤
略超過手續費 及 證交稅的交易成本。
除權息前後該注意的事
因除權息的 前三日 信用交易停止融資買進,
故一般習慣 用融資進出 的散戶 無法資買,只能資賣,
且 不願參與除權息的賣壓也會出籠,
所以 股價走跌 機會較大,
我就在前 1~2 天逢低買進,
除權息當天 開放融資券交易 且 因扣減權息股價變便宜,
散戶 買進意願高 股價走揚機會較大,
一買一賣價差利潤 扣掉交易成本都還能小賺。
今年開始 除權息前 不需停止融資買進,
但因可扣抵稅率減半 使的棄息賣壓加重,
兩相抵銷股價走跌機會仍較大。
使用此方法需要特別注意:
1. 薪資所得累進稅率在5%以下 或是更少的
2. 選擇個股可扣抵稅額超過 12% 的
3. 今年因二代健保 與 可扣抵稅額減半,
除權息前 1、2 天可能還是會有 棄權息賣壓,就是逢低佈局的機會
另外幫大家把相關的股票清單列出來囉!
設定條件:
1. 稅額扣抵比率 > 12%
2. 以現金殖利率排序 由大到小 前 100 名
前 100 檔股票 結果:
(資料來源:選股勝利組)
歡迎到古奇的粉絲團,跟我互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