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鑑往知來,學習金融泡沫史 來避開泡沫!
—— 以「中國股市泡沫」為例 ...
最近中國股市出現暴跌,
股民們陷入恐慌性賣壓,
股票上市公司紛紛申請停牌,
避免股票續跌不止,
投資人對陸股的信心瞬間跌落谷底。
僅僅一年前,陸股的本益比在 10 左右,
但是,中國股價從 2014 年末開始急劇上升,
同時收益卻沒有增加,
今年 6 月初,上證指數的本益比已升至近 26,
也就是說,現在獲得與一年前相同的收益,
股票投資者需要投入的成本從 10 美元,
已經變成 26 美元,增加了近 2 倍,
但陸股飆漲的同時,
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卻已跌破 7 %,
沒有經濟基本面支撐的中國股市,
其實只是一陣泡沫,破裂是遲早的事。
如果你以為,
中國這次發生的股市泡沫,
是現代經濟的產物,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
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從《貪婪時代》這本書可以發現,
這場陸股崩跌其實是必然的結果,
歷史,就是此次中國股市泡沫最好的借鏡...
(贊助商連結...)
歷史中的《貪婪時代》,重複上演...
其實,中國股市泡沫的破裂,
僅僅是金融歷史發展中的一頁,
《貪婪時代》這本書中,
介紹了人類歷史上的幾次投機風潮,
從 17 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熱,
到 20 世紀的日本泡沫經濟,
一段段看似荒謬的過去,
歷史卻不斷在重演。
荷蘭鬱金香熱:金融投機的起源
1630 年代,
荷蘭興起前所未有的鬱金香炒作風潮,
當時一株紫色鬱金香的價格,
可以在歐洲最繁榮的阿姆斯特丹購買一棟雙併的透天別墅,
鬱金香球莖成為全民的投機標的,
即使沒有人相信鬱金香真的值那麼高的價錢,
鬱金香的期貨市場甚至應運而生,
但這其實只是「空氣交易」,
大部分交易內容中的鬱金香球莖根本不存在
大家都只是想在交割日(鬱金香開花)之前,
盡快把球莖的購買憑證用更高的價格轉賣給下一個人。
英國南海泡沫:別當「更笨」的人!
1711 年,英國成立「南海公司」,
擁有和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地的貿易壟斷權,
且是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
並將政府的債券轉換為公司本身的股票,
透過炒作,賺取價差和利息。
結果一百五十英鎊的股票,
飆升到一千英鎊,
看似不合理的股價,人民仍然爭相認購,
理由只有一個:政府不會放任股票下跌。
因為英國國王、議會議員等人也持有南海公司的股票,
即使所有人都知道,南海公司的股票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
但只想說在股價下跌前將股票賣給下一個人就好,
最終在 1720 年底,南海公司股票崩盤。
鐵道投機風潮:假「前景」,無「錢景」!
發明及創新總是能夠吸引投機客投入,
1825 年,世界第一條蒸汽鐵路通車,
英國境內開始瀰漫著一股鐵路風潮,
到了1845年,
鐵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儘管此時其規劃的鐵路路線根本就還沒有經過國會批准,
更不要說獲利,
但是每一家公司都提出了營運說明書,
向百姓說明未來營運後的美好前景,
然後發行認股權證 ,
百姓相信「鐵路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所以勇於投資鐵路公司。
結果很多路線重疊性過高,
幾乎沒有營運利潤可言,
大多數投資者都只想把股票賣給下一個倒楣鬼,
隨著鐵路逐漸朝壟斷型事業發展,
這股「鐵路熱」也隨之崩盤。
陸股去年的風光,
又是「太樂觀」的投機假象...
觀察過去歷史中的貪婪時代,
其實可以發現,
這次中國股市之所以會忽然崩盤,
是因為陸股存在了許多金融泡沫的典型特徵。
在中國上市的企業,
其商業模式、審計和企業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因此,中國股價去年的上漲,
似乎在更大程度上與投資者的樂觀心理有關,
公司根本缺乏任何實質的獲利表現,
而且陸股以散戶為主,
而散戶一般喜歡跟風,表現不理性,
這也是促使人們對中國股市,
從極度樂觀和極度悲觀之間迅速轉變的原因。
看了《貪婪時代》這本書,
雖然無助於投資賺錢,
但在投機風潮盛行的時代,
卻可以避免迷失自己,
不要做出過度樂觀的非理性投機行為,
投資人們一定要記住,
歷史,是你最好的借鏡。
以上部分內容取摘自《貪婪時代》
推薦這本書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