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陳威良
1、財務長走人
廚房裡的總舖師是主廚,財務長就是財務總舖師,
是掌管一家公司財務狀況的要角,
也是最了解這家公司財務體質的人。
由於公司治理的要求,
許多公司聘用專業經理人管理財務,
但若是財務長看不慣老闆對公司的操弄,
或是不願意昧著良心配合作帳,
就可能會因為理念不合走人,甚至是被迫離職。
所以投資人若發現公司財務長突遭撤職,
或是數度更換,一定要提高警覺,
千萬不可輕信公司派的官方說法,
並須要抱持懷疑的心情來檢視財務指標
有沒有異常的現象。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2、更換簽證會計師
公司所有公告的財務報告都須經過會計師查核簽證,
所以,簽證會計師的變更也是投資人
應該相當重視的資訊。
通常,上市櫃公司更換財務報告的簽證會計師
不外乎下列幾個原因:
1.同一個會計師簽證連續達五年,依法令規定更換;
2.因應會計師事務所內部職務調整,
或原簽證會計師離職或跳槽;
3.原簽證會計師因其他簽證案件遭受主管機關之處分
而必須更換;
4.不願配合公司的要求出具財簽,
無法妥協被迫終止委任關係。
如果一家公司是因為前三種原因而更換會計師,
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如果發生第四種情況而變更簽證會計師,
甚至連會計師事務所都更換,
那麼就真的「歹誌大條了」。
3、經營階層易主(借殼上市)
通常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離職,
對公司的營運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影響,
不過這裡所提的經營階層易主,
主要討論的是借殼上市的問題。
所謂借殼上市,就是指財力雄厚的未上市(櫃)公司,
透過各種市場管道吸納某一家上市(櫃)公司的股權,
當持股達一定成數後,便得以掌控董事會,
屆時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上市(櫃)公司。
透過借殼的管道,
未上市公司得以省去一般正常上市櫃的繁複流程
即可達到掛牌的目的。
其實借殼上市本身沒有問題,
也是主管機關認同的方式,
入主後改造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但因為一些借殼公司上市後不專注本業,
反倒熱衷於股票炒作,除了自家公司外,
甚至運用複雜的交叉持股拉抬股價,
導致許多地雷股發生在這些借殼上市的公司身上,
行情好的時候透過炒作股票賺取暴利,
但行情一旦反轉、炒作失利時,
馬上因為資金軋不過來而爆發危機。
4、船將沉,董監事先逃生(持股低、質押高)
一家公司的重要決策都需要經過董事會議通過,
因此,舉凡公司真正重要的「核心」資訊,
董監事都能夠精準地掌握。
理論上對公司有信心的董監事,
應該不會輕易出脫持股才對,
故若發現某家公司董監持股比重太低,
甚至是突然降低持股比重時就要留心,
要是連董事、監察人都不看好自家公司的股票,
或是對自家公司的股票不太在意時,
投資人還是少碰為妙。
此外,董監的設質比重偏高也不是件好事。
當董監把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都拿去質借換現金,
又還保有股票跟席次,對董事會仍握有掌控權,
所以對公司而言更加危險;就算公司哪天發生問題,
對已經把股票拿去質押套現的董監來說,
其實錢已經拿到手了,剩下的問題讓銀行去頭痛就好。
所以經營績效差的公司,
十之八九都是董監持股比率很低,
或是質押比重很高的公司。
資料來源:《贏戰台股-有錢人也想學的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