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要從股市賺錢,第一步就是了解市場、開戶、買進好股票。假如內心排斥股市,就不可能從股市賺到錢。所以投資這件事,不需要再猶豫,開始著手吧!
文 / Money 錢
面對長期超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時代,大多數只會把錢存在銀行的老百姓、靠退休金生活的退休族,因為他們的資金生產力是負值,所以源頭活水明顯減少。
因此,他們的購買力越來越低,實質財富越來越少,往昔儲蓄的美德,束縛了資產的生產力,而且這種現象,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大家都沒有特別的感覺,也都默默地承受著。但對於有能力的企業、建商、財團等,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的策略就是大量借入低利率資金,想辦法用錢滾錢,創造更多的財富。
這導致貧富懸殊的現象更加嚴重,要想脫離負利率泥沼,其實很簡單,用存股的策略,逢低存一些績優股,就能靠股票收益帶來較佳的「源頭活水」。
評估股價合理價值
逢低買進便宜價
但是有人會問,股票都已經漲一波了,現在還有機會買到便宜的股票嗎?
答案是肯定的!股票市場的歷史一直不斷重演,投資人有無數個買到好股票便宜價的機會,問題在於如何把握而已!投資需要一些資金,還有選股的智慧,以及買進的勇氣,如果你具備了這些,一定可以把握到很多機會!
但如何評估「便宜價」呢?「便宜價」是相對於「合理價值」來說的,有人願意以偏低的價格賣出較高價值的東西,這個價格就是「便宜價」。
股票「合理價值」的估算方法有許多種,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得到的答案(金額)也不一樣,例如某甲估算某檔股票的合理價值為 50 元,某乙估算的合理價值卻只有 30 元,當股價來到 40 元,對某甲來說是「便宜價」,對某乙來說就不是了。所以究竟是不是真正的「便宜價」,還是要稍持保留態度。
買進股票需要資金、智慧和勇氣,一般人心裡常想「好的機會不會輪到我」,當有好機會買進便宜股票時,也許你的資金還不知道在哪兒?也或許勇氣不足(因為你完全不了解它),而白白讓機會溜走。所以,平時就要有儲蓄的習慣,準備好資金,也要充實買股票的智慧和勇氣,當下次便宜價來臨,就可以好好把握。
低利率時代
靠投資拉自己一把
台灣目前處在長期超低利率時代,38 兆元的銀行存款以定存利率 1%、活期儲蓄利率 0.2% 存放,加權平均利率是 0.56%,也就是100萬元一整年的孳息,平均才 5,600 元而已,這利率比消費者物價指數低。錢放銀行會越來越薄,民眾不僅沒錢消費,也覺得自己越來越窮。
不如靠投資股票拉自己一把吧!至少 1 年賺到 5%,最好賺上 15%。拉長時間看(假設 10 年),1%、5%、15% 報酬率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
但想從股市獲利,要做到這 3 件事:
- 到證券公司開戶,沒有開戶,一切都是空談。
- 把定存換成穩定配息的股票,被動收入從此每年增加 5 倍。
- 練就相當的功夫後,增加成長性較佳的股票,讓報酬從股利收益 5%,進化到增值的收益 10%,目標是每年 15%。
就算達不到這個目標,也會養成存股的好習慣。也就是說,目標訂在中低水準,以取代漫無標準,就能不貪、不怕;修煉好不貪、不怕,就不會猶豫不決。心態調整好之後,選股的重心將不再是股價,而是著重在公司基本面。
緊盯這項數字
找出潛力成長股
盈餘與股價為正相關,盈餘成長,理論上將帶動股價上漲。如果盈餘成長,股價卻沒有大漲,就要進一步研究原因在哪裡。倘若該檔個股的體質甚佳,獲利模式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它就極有可能是股價尚未反應的好股票,找到這類股票,也等於是挖到寶。
從「盈餘成長率」可以看出一檔股票的長期趨勢,推估未來的每股盈餘(EPS)及合理股價。雖說過去的績效不能保證未來,但仍然值得參考。
盈餘持續成長的股票(簡稱成長股),越早買越有利,一方面盈餘成長就是 EPS 增加,另一方面市場可能推高本益比,對投資人的資產成長具有相乘效果。
假設某檔股票 2011 年的 EPS 為 1 元,股價 12 元,本益比 12 倍;5 年後,EPS 成長至 2.5 元,因為市場看好這檔股票的成長性,拉升股價至本益比 15 倍,也就是股價來到 37.5 元。這時投資人的資產等於成長了 3.125 倍!
股市就是
判斷力交戰的戰場
時事變化多端、資訊快速傳播,一方面滿足眾人對資訊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滋生甚多問題,處在複雜環境裡的投資人,如何對龐大的訊息進行分析、研判至為重要。投資理財,關係金錢進出和成敗,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好的判斷力,但是養成不易,所以令許多人深陷煩惱之中。台股每天成交量有 1 千多億,表示買進和賣出這兩個完全相反的決定,頻繁地上演,顯見股市就是判斷力交戰的戰場!
處在資訊快速傳播的環境,投資人的判斷力至為重要,你必須學會向「負面」的訊息說 No!例如 2018 年 9 月媒體報導,有位「末日博士」預測 2020 年金融危機恐重演!媒體喜歡報導這些聳動的消息,部分粉絲也隨之起舞,類似的臆測很多,不勝枚舉。
股票市場上總不乏失意的人,或是一些「被軋空手的人」(即來不及進場而無股票者,低價時沒買,股價上漲後更不敢買),這些人和這些唱衰大師會產生共鳴、惺惺相惜,所以,市場上總不乏看壞的人,我們只能見怪不怪!
但究竟要如何增進判斷力?我的答案是:「多閱讀、多思考、多聊天、多做筆記,都可以增進判斷力。」要提醒投資人的是:誤判會帶來財產的損失,所以提高正確判斷力很重要。
7 大重點
提升投資判斷力
而判斷力的觀察重點,包括:個股基本面、金融和傳產、簡化投資標的、個股價值、收益、波段獲利、股性等面向。
重點 1 從個股基本面著手。
總體經濟較為空泛,10 個經濟學家,有 11 種看法,從個股基本面著手才是重點。當然不是要投資人不重視總體經濟,而是切入方向的順序不同,先從「個股」出發,再擴展至總體經濟的研究。
重點 2 金融股和傳產股的研究難度較低。
由於電子產業汰舊換新速度很快,各種資訊較難掌握,股價波動也較大,而散戶資金有限,在安全第一的原則下,以金融股、傳產股為目標,勝算比較大。
重點 3 簡化投資標的數量。
因散戶資金有限,買股的數量也有限,建議從上市櫃中挑出 100 檔研究即可,這樣可以節省精力,還能深入研究個股。
重點 4 重視投資收益。
如果只是一心想賺價差,最後可能賺不到。重視股票收益,可以安定投資人的心,不會亂賣先前慎重買進的股票。
重點 5 重視波段獲利。
運用長時間持股,獲利幅度較大的方法,勝於每天當沖。所謂「長時間持股」,並非永久不賣,如果乖離率(指股價偏離正常價格的程度,例如買進35元,短期內上漲到 55 元)過大,可以考慮分批獲利。
重點 6 了解股性。
用來挑選股票的營運指標有很多,運用前,要先了解個股的股性,是定存股還是景氣循環股,否則容易誤用。
重點 7 重視個股價值。
指數是所有股票價格的代表,指數越高,表示股價越高;相反地,指數越低,表示股價越低。但是,加權指數的設計、發布指數「基期」的時間,以及外資集中火力在大型股,扭曲了原先指數設計的本意。目前台股的「加權指數」是用市值來計算指數,台積電股本 2,593 億元,股價 300 多元,市值 7 兆多元,占指數 2,000 多點,也就是說,指數 1 萬點,減除台積電 2,000 多點之後,只剩約 8,000 點而已,這樣的情況,不是扭曲原先設計的本意嗎?所以投資人不能把指數做為判斷的指標。
除了上述的觀察重點之外,另外要留意的是,與技術分析保持距離。
雖然技術分析是目前研究股市的主流,種類甚多、各有論述,但也確實有盲點,未必能為投資人帶來財富,學好基本面才是真功夫。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本文由 Money 錢 149 期 授權轉載;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請鎖定 2022 年 7 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非本人僅示意 / 責任編輯:Xuan;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