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自:先探雜誌-第1892期】
台灣法規嚴格,金流發展落後
全球各國紛紛力推非現金交易,
台灣相關規範仍嚴謹,
出發點雖是善意,卻也讓發展顯得相對牛步,
由下而上的需求推動,
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行動支付 是未來消費的趨勢
不用帶現金、皮包甚至連卡都捨棄,
僅須透過行動裝置的電子支付交易模式,
是未來消費的趨勢。
然而只要跟金錢、個資扯上關係,政府的法令就會特別謹慎,
這當然有好有壞,現實世界本來就存在的問題,
到了虛擬世界也依舊會發生,
不過當全球發展方向一致,科技將可有效地提升安全性。
台灣電子支付尚未普及
去年電子支付占全年消費僅 26%
根據 金管會 資料顯示,
台灣去年消費支出約 8 兆元,電子支付(非現金)僅有 2.08 兆元 約 26%,
低於亞洲鄰近國家。
其實台灣並不缺電子支付方式,
便利商店與銀行林立,現金交易相當便捷,
縱然台灣電商市場 C2C 和 B2C 連年雙位數成長,
然超商取貨付現比率居高不下,電子支付仍未見普及。
電子支付相關法規政策
必須加速鬆綁,提升金流品質
金管會將鎖定政府機構、醫療院所與夜市或小型店家,
期望台灣在 2020 年時,
非現金支出比重能提升至 52%、逾 4 兆元。
台灣消費方便,不易改變現金付款習慣
然而,除了法規與政策上仍有不少限制等待突破外,
其實太多元化的付費方式、太過便利的現金交易,
也都是台灣電子支付推動上的阻力,
消費者習慣不易大幅改變。
政府近期將修正 電子支付 相關法規
從第三方支付來看,電子支付機構條例上路已滿一年,
然而似乎僅止於樓梯響階段,
終於在 7 月初,政府為協助業者順利開業,
修正「電子支付機構資訊系統標準及安全控管作業基準辦法」,
應業者建議放寬密碼安全設定、連線中斷機制等四項規定,
預計近期上路,台灣的行動支付時代正在緩慢地前進。
此次修正有 3 個重點
1. 增加約定連結存款帳戶付款機制的作業機制類型,
開放電子支付業者可透過專用存款帳戶,有效增加作業彈性。
2. 為因應行動裝置普及,增加圖形、手勢或指紋解鎖等交易安全設計模式,
最後放寬連線中斷機制及支付指示再確認要求,增加行動支付便利性。
3. 簡化固定密碼安全設計。
然而,業者希望放寬的「實名制」,
金管會將朝只要先以手機註冊就算實名的方向,
但每月代收代付金額為一萬元,且不得儲值,
不過目前尚未定案。
第三方支付在台灣發展頗為曲折,
不過 C2C 的交易若有中介機構在其中,有利於提高安全性,
預期在金管會鬆綁安控標準下,應可順利加速業者開業。
電子支付 仍有龐大成長空間
台灣電子支付主要有兩大陣營,
一是以財金公司、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
與台灣票據交換基金會為首的台灣行動支付,
股東還包含了 32 家銀行、信合社與悠遊卡公司,
而另一則是以五大電信商與悠遊卡公司合資的群信行動數位科技,
雖然兩家公司都已經開台超過一年,
然而目前台灣整體環境仍處於緩步提升階段。
目前台灣消費習慣除現金外,還是以信用卡為主,
然而若政府能夠採取更開放態度,
業者給予使用者更多優惠,還是有改變習慣的機會。
而在投資上,則可留意台灣相關硬體廠商,
或有機會在龐大金流當中獲取商機。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