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台灣卓越 50 (0050) 跟
台灣高股息 (0056) 哪個比較好?
到底 0050 跟 0056 那個比較好?
這是很多人常問到的熱門話題,提供一下我的想法...
但是在說想法之前,先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身邊有個研究單位,都是傑出專家,透過計量算出,
生技基金怎麼定期定額都賺錢,
不僅勝率超高,獲利也高。
反之,全球股則不是那麼適合。
不確定其他人是怎麼想,但我是很困惑。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透過前面的例子
想要提的是,
為什麼計量告訴我們生技投資都會賺錢,
以同樣的模式往更早的期間回測,
是不是也會告訴我們,
其實世礦跟原物料怎麼投資都會賺錢?!
這也是我不太以數據為主要判斷,
而是盡量回歸市場與標的的本質上去思考。
對於這兩檔標的比較不了解的人,以下做簡單的介紹
台灣卓越 50 (以下稱 0050 )、
台灣高股息(以下稱 0056 )都是 ETF,
可以直接在台灣股票市場上交易,
交易規則與報價方式幾乎跟買賣股票差不多,
在既有的任何券商都能交易買賣。
買賣的 ETF,可以當作一檔基金來看,
這檔基金依照規則,持有一堆股票,
如 0050 就是照市值把台灣前 50 大的掛牌公司持有著。
投資人享有的長期價值,
就是這 50 家公司帶來的價差與產出報酬。
不過交易時並不是真的以 50 家的總價值交易,
而是採市場上 ETF 買賣的報價交易,
所以有可能比實際價值高或低,
但因為 ETF 有申購贖回的機制,
如果 ETF 的交易價格高於成分股價值,
人們可以直接從市場蒐購股票,
包成 ETF 用高的價格賣掉,
反之亦然。因此通常價差並不會太大。
0056 的交易規則與 0050 相同,
但持有股票的邏輯不同
0056 是從台灣前 150 大的掛牌公司中,
預期未來一年現金殖利率最高的 30 家公司,
作為成分股。
這類型 ETF 之所以稱為被動投資,
是因為持有股票的規則制定後,
就不會再有經理人,
用主觀的意識去判斷何時該買進或賣出。
回到最初的問題,到底哪檔ETF比較好,
或者改變一下問題,哪檔比較適合長期去投資。
在最早 0056 掛牌時,我也有分享一些文章在部落格
當時可以看得出來,
0056 發行前報酬率高於大盤(通常用代表性的 0050 ),
波動度較低,而現金配息率明顯高出許多。
我身邊也有許多朋友、同事超熱愛這檔,
就是看中它的配息率。
不過近年來,
0056 的表現則並未如投資人的期待那麼美好。
我不特別貼出績效比較,
原因是一段期間的績效並不能代表長期。
過去我也曾比較推薦 0056,
原因是 0056 採取高殖利率的邏輯與我的投資偏好相近,
國外也有知名的道瓊狗理論 <什麼是道瓊狗>。
但是隨著時間改變,我後來則有不同想法。
現在問我,我會說我更推薦 0050。
撇開回測績效不看,回歸產品本質,
0050 代表的是市值,無論什麼樣的公司,
由市場決定其價值,價值最高的就照比例納入成分股。
這種產品的精神在於精確掌握全體投資人,
對於市場以及經濟反應在股市中的價值。
巴菲特說股市短期是投票機,
長期則是秤重機。
同樣的 0050 免不了短期會有追漲殺跌的特性,
一旦某檔股票特別受到厚愛,
0050 無法分辨事實值成長還是泡沫,仍會照市值將納入,
同樣的,一檔股票受到錯殺,價格低到離譜,
0050 也不會給它同情,直接照市場看法降低比重。
不過這是一體兩面,同樣的,有股票若尚無實質獲利,
但市場願意給予肯定,這種價格的反應,
0050 就能精確捕捉到。
而且長期是秤重機,
0050 這種產品的價值就在於不做過多的判斷,
隨著經濟、科技發展,產業也會自動輪替調整,
這個機制會自動汰弱留強。
雖然跟著市場指數走,外界有諸多的批評,
但以實際長期結果來看,
既使傑出經理人花上更多的時間就個股做研究,
能夠長期勝過這種簡單機制的仍是少之又少。
接著來看 0056
這產品的機制,
除了標的市值的判斷之外,
又多加入了兩層人工判別的機制,
第一層是用殖利率來決定持有股票之間的權重,
第二層則是預測未來一年的現金殖利率。
這種機制通常是回測過去長期數據後添加的,
數據的支撐大多來自於許多研究機構統計出的結果,
譬如公司營運護城河越高的,未來表現越好,
獲利率越高的,未來表現越好,
持續有配息機制的,未來表現越好等等......。
這些機制被稱為 Smart Beta,有些從價格著手,
有些從公司營運本質著手。並認為依照過去統計,
這些機制參數所選出的公司,長期表現好,
因此把這些機制包入 ETF 中,
並保有 ETF 被動投資經理人不主動判斷的機制,
應該會有更傑出表現。
不過回到我們文章最開頭的計量問題,
生技的表現好,
是否未來都持續好,
還是只有某些期間情境才促成如此表現?
同樣的,用計量或是 Smart Beta 長期表現好,
是在於選樣的時候,某些成分股具有獨特的代表性,
影響了整個結果,
還是確實這種機制能持續帶給投資人更好的表現?
其實我是沒有定論,我覺得在市場各種情況下,
兩者應該互有表現好與壞的時候,
譬如 Amazon 的價值持續成長,
可能 Smart Beta ETF 就不會捕捉到這種變化,
但若 Amazon 成了泡沫,那 Smart Beta ETF 表現就會好。
反之,0056 常常因景氣循環影響,
可能在營建股或金融股持續有較高的比重,
遇到這些市場好,可能表現不錯,反之也可能更壞。
因此選擇產品,
並非只看過去一段期間績效或是殖利率。
更深一層考慮一下,
你希望從這種產品中擷取什麼樣的價值。
容我再 recap 一次,現在要我推薦,
我會比較推薦直接參與指數的被動型商品,
譬如標普 500 或是 0050 這類型的。
如果是選股,我寧願自己參與其中,
充分了解我要投資的標的是什麼,
而不會太想把長期決策交給特定機制。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