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韓國只花 15 年超越台灣!昔日「亞洲四小龍」風光不再...台灣人我們怎麼了?

Sean Huang

Sean Huang

  • 2016-12-14 15:18
  • 更新:2018-07-27 23:47

 

開始輸的時候,最痛

這兩周被討論最多的電影,

莫過於韓國電影《屍速列車》。

《屍速列車》是一部2016年的韓國災難電影,

IMDb 上有 8.0 分,爛番茄網站有 93% 新鮮度,

評價不俗;根據 IMDb 的資訊,

本片成本約 850 萬美金(100 億韓元),

截至 9/4 之全球票房約為 8400 萬美金,

預計投資報酬率將超過 10 倍,

是一部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電影。

而大家卻忽略了幾個重點...

真正讓台灣人應該要更重視的重點...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台灣人瘋狂討論《 屍速列車》

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票房,《屍速列車》打破韓國電影在台灣的票房紀錄,

創下三天票房破億的佳績;

第二是品質,《屍速列車》在電影技術的表現上,

讓太少看韓國電影的台灣人猛然大吃一驚:

原來韓國電影現在已經是這種水準了?

韓國能拍出這種電影,台灣能嗎?

答案是讓人絕望的。

我在 2013 年的文章〈台灣電影不成工業:從李安看大尾鱸鰻〉疾呼,

台灣電影業必須要轉型成「工業」而不是持續作手工業,

電影人必須要真正重視管理、重視技術、重視品質,

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電影走不了太遠。

 

 

 

韓國電影的工業化從 15 年前就開始了

我同意韓國電影之所以能發展出現在的質量規模,

一部分原因是,

國家的保護政策讓韓國電影在萌芽時期有了喘息的空間,

這是種左派的論述;

但我認為韓國電影產業確實發展起來的主因,

仍是韓國人回歸電影的本質,建立起良好的系統,

並且透過系統處理好每一個細節。

工業化就是「有品質的規模複製」,最重要的關鍵字是「複製」。  

暫時撇開電影不談,我們還能觀察出一件有趣的事情:

台灣對韓國的態度轉向了。  
 


 


2010 年之前,

韓國宣稱「端午節是韓國人的文化遺產」,

讓中國與台灣既憤怒又輕蔑地看待韓國對文化制高點的慾望。

2012年前後,

韓國演藝擴散亞洲、三星在手機產業也取得龍頭地位,

當時的台灣,要是有人寫文章說韓國哪裡好,

立刻就被群起而攻之。

但 2016 年的現在,

不但鮮少人拿韓國與台灣的經濟或產業發展比較,

即使有類似的文章,

也都不再能夠引發大規模的正反爭論。

韓國貧富差距很嚴重、社會情緒很負面,

我們老早就都知道了;

但當韓國的文化產業基礎已經開始穩固時,

我們再也無法否認自身在產業發展上的落後。 

 

 

 

你比較的對象,一定跟你差不多 

社會心理學裡面有個理論叫做社會比較論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這個理論說明了,人類往往透過跟別人比較,

才能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換言之,相對值的高低,比絕對值的高低還要更重要。

這個理論放大到社會、國家、種族,也都適用。  

以亞洲近鄰而言,台灣從來沒跟日本比較過。

台灣對日本有種說不出的親暱感,

加上日本在經濟與文化上一直都比台灣強盛,

所以台灣從來就不把日本當作比較基準──因為台灣人本質上認為,

日本在台灣之上。

相對的,

台灣也不會跟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比,

因為台灣人本質上認為,這些國家遠遠落後於台灣。  

 

 


換言之,我們不會跟贏太多或者輸太多的對手比較,

只會跟程度相近的對手比。  
台灣非常喜歡跟曾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香港與新加坡相比,

特別是韓國。一方面是因為韓國有段時間處於自卑到異常自大的狀態,

四處點火引戰,這把火剛好燒到台灣;

另一方面,韓國的產業鍊地位跟台灣非常像,

在商業上也確實是我們最直接的競爭對手。

2012 年前後,台灣對韓國的厭惡與敵意竄高,

最大的原因無非三星手機爆發式崛起,

而台灣的 HTC 卻在品牌戰中輸了,

另外就是韓國的偶像劇文化輸出。

過去韓國是台灣的手下敗將,

2000 年破產得到金援之後再起,

才 10 年時間就對台灣產生威脅。  

 

 

因此,我們現在對韓國沒有這麼多情緒,

就只有一種解釋:我們已經對韓國徹底認輸了。 

最容易引發焦慮、憤怒、不安的時間點,

就是你原本不放在眼裡的對手,

逐漸超越你的時候,

這才是我們過去仇韓的主因。

經歷過一次次比較之後,

我們已經默默知道對方超越我們,

於是我們就不再比較。

這就是 2010 年到 2016 年,

台灣面對韓國的心理歷程。 

開始輸的時候,最痛。 

台灣在最痛的時間經過之後,

精神上看似沒事了,

但在經濟與產業上,

麻煩可大了。

過去在東亞取得文化產業鏈至高點的是日本,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輸出大量的「內容」;

現在,韓國跟中國不像過去那樣只是內容的輸入國,

透過資本累積經驗與技術,

也很快的成為內容輸出國。

《 屍速列車》不過是韓國電影產業發展的象徵,

這部電影並非單靠一位導演、

一組編劇或者一群明星支撐起的煙花,

而是種能規模生產、批量複製的工業產品。

暫時性的落後倒是無所謂,

但我們真的理解到,

最本質的因素來自於產業策略、

管理邏輯的落差嗎? 

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還記得之前運動場上發生的事件...

除此之外...

還真的沒什麼好評論韓國的...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
原文在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Sean Huang

Sean Huang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