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負利率 更要投資!
20 年前,銀行1年定存利率近 7%,錢放銀行「隨便賺」;
10 年前,1年定存利率只剩 2%,
低利時代來臨,錢放銀行只能「加減賺」。
如今,歐洲、日本相繼走入負利率陷阱,
全球負利率時代悄悄來臨,錢放銀行變成「銀行賺」!
國內同樣受到低利率、負利率威脅,
央行從去年第 3 季以來連續 3 次降息,
銀行1年定存利率只剩 1.15%,定存族利息越來越薄,
若將通膨因素列入,台灣實質利率也向負利率靠攏。
想要荷包不縮水 更要投資
這幾年國銀獲利年年走高,
年終獎金平均 5、6 個月以上不稀奇,
顯示真正受到低利影響的不是銀行,而是定存族。
背後邏輯很簡單,
降息,銀行收費雖然降低(貸款利率降),
但是成本也跟著降低(存款利率降),
而貸款利率低更能刺激民間借錢意願,
於是定存族存越多、銀行賺越多。
所以在利率下行,甚至負利率的環境下,
銀行仍然賺錢,但存戶的荷包只會越來越薄,
要讓荷包不縮水,只能投資!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小樂用存股取代銀行定存
為了家庭 開始投資
「小樂的生存之道」部落格版主小樂是 6 年級生,
他和太太的職業是外界俗稱的鐵飯碗,
一位是高中老師、另一位是國小老師,育有1對公子。
雖然是收入穩定的公教人員,
但在 2010 年第 1 個小孩呱呱墜地後,
也開始感受到經濟重擔。
在一次和學校同事聊天中,
他體認到全球低利率環境下,如果一直傻傻的定存,
最後換來的是實質購買力的喪失。
「為了將來退休,也為了小孩」,小樂決定開始投資。
初次投資 常到甜頭
「或許是新手的好運,起初買了幾檔個股都賺錢!」
小樂回憶 2010 年下半年與台股的第 1 次接觸。
當時他在 60 元左右買電信股,70 元賣出;
在 40 元附近買觸控面板股,50 多元賣出。
之後,
小樂發現市場上很多名嘴正討論觸控類股龐大的商機,
加上當時自己正是使用蘋果(Apple)iPhone 手機,
覺得這個產業有前景,
於是鎖定一家中小型面板股 凌巨(8105),
準備買個幾張,希望大賺一筆!
一場錯誤 只好認賠殺出
不料,小樂使用手機下單時,
誤將買進價位看成買進張數,
結果一口氣買了 23 張,要付將近 53 萬元,
當時他手頭現金不足,
只好硬著頭皮向父親借了 10 多萬元補足股款。
雖然父親勸他趕緊賣掉持股,小虧沒關係,
就當學一次教訓,不過小樂堅持要等股價上漲再賣掉。
接下來迎接小樂的不再是「新手的好運」,
2011 年歐債危機讓台股從 9000 多點一路大跌到 6600 點,
凌巨 ( 8105 ) 則從 23 元一路跌到剩 9 元,
而他幾乎在最低點才認賠殺出!
不碰技術分析
以價值投資為核心
「回首當初,失敗來得早,其實是好事」,
這次慘痛的教訓讓小樂決定歸零思考。
他開始大量閱讀投資理財的經典書籍,
如巴菲特、彼得‧ 林區、費雪等,
向知名財經部落客取經,漸漸轉為價值投資信徒。
2012 年小樂自己開設「小樂的生存之道」部落格,
開始記錄自己的存股思維與歷程。
現在小樂不碰、不鑽研技術分析,
何況白天在學校教書,也沒時間看盤。
「閱讀財報、研究產業、打電話或發 email 和公司互動,
這樣的投資方式,也比較踏實。」
價值型股票 與低利率時代合拍
小樂認為,買價值型的股票,
有穩定的獲利與股利發放,在低利率時代很適合。
有時因為股市波動,持股也會大跌 3、4 成,
但心態已經不同,「跌了才是價值顯現的時候」,
因為對公司有信心、不會倒,每年又有股利可拿,
股價遲早會彰顯價值,除了每年股息再投入外,
他和太太每月也會各再投入 1 萬元持續存股。
由於這幾年存股已初具規模,
小樂還將手上持股拿去「借券信託」,
除了存股領息之外,還可以把手上股票出借、賺利息。
此外,小樂也善用公教人員的優勢,
今年向銀行借了一筆信貸 80 萬元,利率不到 2%,
他打算再把這筆錢投入存股生息。
殖利率優渥 可長期投資
台股殖利率優於多數國家股市,長期平均約 3、4%,
個股達 6、7% 以上的不在少數,
例如金融股或部分傳產股,因為獲利相對穩健,
配息、配股都不錯,以 玉山金(2884)來說,
今年每股擬配發 0.43 元現金和 1 元股票,
單看現金股息殖利率約 2.4% 不高,
但是加計股票後,整體殖利率高達 8%。
另外,航運股 F- 慧洋(2637)
今年擬配發現金股利 2.5 元,現金股息殖利率也接近 7%。
買好公司領股利 沒變壞不用賣
2015 年台股開高走低、表現不佳,
小樂手上雖然都是績優權值股,
也無法倖免,報酬率為負。
但對小樂而言,報酬率是賣掉才算,
「手上既然是好公司,每年都有配息或配股,
公司也沒變差,為何要賣?」
何況股價跌下來,應該是繼續投入,更沒有理由賣!
這樣的想法並非 阿Q心態,小樂解釋,股價起伏無法預測,
但是公司的價值可以推估,只要能每年穩健配發股利,
殖利率又優於大盤,更遠勝於定存,
這樣的好公司,難道要便宜(價跌)賣嗎?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掌握 2 重點 存股原來很輕鬆
小樂認為存股重點有二。
一. 是累積期,除了持續投入資金,
每年的股利也要再投入,養大資產池,
目標是把「水庫的水積滿」;
二. 是提領期,當水庫的水滿了,就會流出來,
每年流出來的水用做生活所需,
就像退休後的生活,
每年時間到了水(股息)自然湧入,
肯定愜意。
不買科技股 只買與生活相關類股
觀察小樂的投資組合幾乎都是非科技股,
「只要是科技,就有被取代的風險。
人類生活雖然一再演進,
但是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不會被取代。」
他的投資組合中,個股本益比只有 8 至 11 倍,
因此股息殖利率都不低,
而每年 5∼10% 的獲利穩定成長股是他的最愛。
靠 股息 過愜意生活
小樂和太太目前手上台股部位約 600 萬元,
今年手上持股大多已經公布股利政策,
他推算今年單是現金股利就有 27、28 萬元,
換算股息殖利率近 5%,
夫妻倆希望未來這類被動收入可達 60∼100 萬元,
屆時即使沒有退休金,
也能依靠股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後悔的就是太晚才開始投資」,
小樂說,年輕時候只有存錢、買儲蓄險,
現在回頭看,其實只要有穩健的投資觀念與方法,
應該越早投資越好,尤其自己身為教師,
更覺得學校應該加強投資理財教育,
讓學生及早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