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科技誕生,
「搶」銀行成常態!
這篇文章的發起
來自於一篇新聞報導,
國泰金控董事長 - 李長庚提到
一些金融科技業者
利用銀行的基本建制買空賣空。
姑且先不討論怎樣叫買空賣空,
不過這個概念,
並不是只有金融業才會發生。
在電信、網路業早已開始發生......
繼續往下看...
(贊助商連結)
新科技改變生活
四大產業首當其衝
LINE 狠搶電信客戶
網路影音、直播排擠原網路業者
最早期,網路線路或是電信業者,
幾乎是直接服務客戶的。
但是這些業者並沒有發現市場板塊的改變,
仍僅守在自己既有的版圖,
而聰明的科技業者早已想到善用這些平台,
在上面創造自己的價值。
就像電信業者還只顧著賺簡訊費,
而類似 Whatsapp、LINE 這樣的業者
就搶在前面,把電信業者的流量當成平台,
搶在前面服務客戶,賺取更多的錢。
而網路線路業者還在玩複雜的頻寬遊戲時,
類似網路影音、直播等科技公司,
也同樣搶在業者前面服務客戶,
把網路線路當成無成本的平台,
賺取更多的錢。
電信業與網路業者,為了保住客戶,
不斷的用更快速的頻寬、更便宜的價格、
甚至採吃到飽方式搶客,
但是這些付出,也幫科技業者創造更多的舞台。
Uber 雖受限各國法規尚未開放
汽車業者已擔憂未來沒人買車!
在汽車業也開始有了這層擔憂,
雖然 Uber 這類的科技公司還沒能建好平台,
但是汽車霸主們不免擔心,
一旦這個乘坐移動的科技平台建好,
那麼一旦當客戶不需要自己買車,
而是選擇透過科技平台完成移動,
那麼真正服務客戶、瞭解客戶的
會是這些科技廠商,汽車業者等於是
在背後僅負責製造移動鐵塊的工廠。
如果決定買車的不是大眾客戶,
而是移動科技業者,
那麼產業的生態就會大幅改變。
FinTech 開創金融新商機
老式銀行業者沒錢賺!
金融業也是類似的道理,
這種平台架構能否發展得起來,
有些特性,其實金融業蠻符合這類的特性。
網路 P2P 匯款是不走實際匯款管道,
而是直接在科技公司
旗下的全球帳戶做配置移轉,
等於是架在金融業之前,服務客戶,
金融業則會類似網路、電信業者,
僅負責花錢建平台,但卻又被科技業者佔盡便宜。
其實 FinTech 公司要做,也有很多方法,
前陣子有人說要買下一家銀行,
專攻網路銀行,如果真要有心,
也可以把自己定位為在所有銀行前面服務客戶的銀行。
譬如把全台所有各地的 ATM
都當成自己的 ATM,
以自家 ATM 的方式跟客戶收費。
這樣就能吸收到相當多客戶。
譬如用較低的存款利息,
換取在全地銀行的 ATM 免手續費提款。
或是提供更科技的產品服務,
但不一定要求客戶把錢放在自家銀行,
而可以去扣款客戶在別家銀行的帳戶,
但是在你家進行交易或是接受服務。
甚至直接讓這家銀行在不同家銀行開戶,
對每個客戶來說都是自行轉帳,
但是實際上可以把錢
用無成本的方式轉到其他銀行。
或是把自己視為交易平台,
用最低的價錢提供理財服務。
國外有很多業者,
是架設在各銀行券商之間服務客戶,
但是客戶要交出
自己在不同券商跟銀行的帳戶跟密碼。
這種方式在台灣之前也曾經有,
不過應該蠻難突破客戶信賴的心房。
如果我是銀行家,我會比較偏愛富國銀行的方式,
他們的方式是透過服務達成客戶的財務目的。
結論:
銀行中有許多不像貸款、理財那樣複雜,
而只是基本的存、提、轉、支付等簡單業務,
台灣若有業者善用資源,
搶在其他銀行前面服務客戶,
一種新興行業就此誕生!
本文由 投資客日誌 授權轉載,
原文在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