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退休
你的信心指數有多少?
我們偶爾可以在媒體上看到
金融機構發佈的有關退休議題的研究報告
其調查的深度似乎都有待加強
你很難從這些報告中真正了解到
國人對退休的準備如何、準備的夠不夠等等
而在美國有機構每年專門針對
企業員工的退休準備、退休信心等做調查
其中的一些調查結果是可以提供我們做為參考
在 2015 年退休信心調查中
有 22% 的員工說他們對於
有足夠的錢過一個舒適的退休生活相當有信心
而有退休規劃與沒有退休規劃的人顯然有蠻大的差距
有做退休規劃的人覺得非常有信心的比例是 28%
但是沒有規劃的比例只有 12%
馬上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65歲還不退休?
對於退休的期待
在 1991 年只有 11% 的人預計在 65 歲後退休
而 2015 年比例已上升至 36%
還有 10% 的人期待一直工作下去、都不退休的
而期待在 65 歲之前退休的人
也從 1991 年的 50%,到 2015 年已下降至 25%
而想延後退休年齡有以下的因素:
1.經濟情況不好
2.自己財務狀況不佳,無法負擔退休支出
3.工作上產生變數影響
4.需要負擔醫療支出
5.對政府社會福利沒信心
6.日常生活開銷比預期的還高
7.還待確定自己是否可以安穩的退休
退休後,竟然還想要再繼續工作
有高達 67% 的人退休後,希望再從事有報酬的工作
但是對已退休人士的調查,發現只有 23% 的人可以做到這一點
而想繼續工作的原因是
他們享受工作,想繼續活躍於職場
不過財務因素也是一個重大原因
例如存款或投資金額的減少、想繼續享受醫療保障等
退休後收入來源,有高達 80% 的人期待
社會安全福利可以提供退休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其他來源包括雇主提撥補助的退休計劃、
個人的退休儲蓄計劃、及個人的儲蓄、投資等
而有 56% 的人期待他們能有退休前 70% 的收入
關於退休的 3 大反思
1. 退休年齡是否都是65歲?
由於退休給付的社會福利措施對全球政府都造成極大的負擔
現在調高法定退休年齡或是降低退休給付
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美國有高達 67% 的人退休後希望再繼續工作
而且是從事有報酬的工作
有些人是因為經濟狀況不佳
在退休後必須再另覓工作以維持退休後生活
有些人則是因為身體健康狀況尚可,不希望就此脫離職場
不過因為醫療進步、人類壽命逐漸延長是事實
以往估計退休後餘命尚有 20 年
但是現在可能必須更加延長為 30 年,甚至更長
更長的退休後餘命,意謂著退休金準備必須準備更多
而在退休前針對退休所做的儲蓄與投資都必須更加謹慎
以免退休後發現退休金準備根本不夠用
本來是想過著退休享清福的日子
退休後卻還是必須過著朝九晚五、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
未免是有點辛苦了
2. 船到橋頭不會自然直,趁早為自己退休做規劃
如果你仔細考慮過退休後的需求
你將會發現我們通常都把退休後的生活需求太過簡化了
以為退休後只要簡單過活就好
退休前每月生活費如果是 5 萬
退休後開銷一定會減少,可能 3 萬就夠了
殊不知,生活費可能降低了
但是隨著年齡漸老,醫藥費、看護費用卻增加了
而且這二項的開銷可能都要高過於退休後生活費的開銷
在做退休準備時
你能不把醫藥費看、護費用一起考慮進來預先做準備嗎?
3. 社會福利可以提供退休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調查中指出:有 73.8% 的受訪者沒有信心
勞退金制度可以達到自己的退休金目標
台灣目前的勞工退休給付共有兩種
分別為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給付
勞工退休金給付又有舊制跟新制
舊制是按照勞基法
僱主在員工退休時所給付給員工的退休金
新制退休金是僱主每月按員工薪資的 6%
提撥到個人退休金專戶的退休金給付
而這二種: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給付加總起來
在一般勞工退休時所領到的錢算起來
它的所得替代率可能不到 50%
所得替代率是指退休後每月所得除以退休前每月收入所得之比例
所得替代率愈高,表示退休後可用的退休生活費愈多
因此退休金的準備還是得靠自己多做準備
適度承擔風險
並搭配其他投資工具做退休規劃
易達成退休金的準備
同一份調查中指出
即使在我們新制退休金中在僱主提撥 6% 之外
勞工也可以自提最高 6%
但是自提的人數比例只有 21.6%
而有 46.9% 受訪者有每月額外從事退休理財
但是主要以購買保險商品為主佔 70.1%
由於現在保單預定利率偏低
購買儲蓄險是可以做為退休規劃的選項之一
但是如果全部用保險來做退休金的準備
將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完成退休的目標
結論
現在退休年限一延再延
甚至有人退休後,還重回職場
繼續為生活打拼
其實...退休光靠勞退金是不夠的
想要下半輩子享清福
趕快搭配投資工作做退休規劃吧!
你有想過幾歲要退休?
多少錢才夠退休嗎?
歡迎按讚:
本文由 廖義榮 授權轉載,
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