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奇芬)
【我們想讓你知道】
台灣ETF越來越熱,不僅年輕人積極投入,許多退休族也開始將ETF作為主要的理財工具。用ETF理財是一個好選擇,畢竟分散投資,不需要選股、擇時,都是很適合上班族、退休族的理財模式。不過,觀察近期ETF市場的幾個現象,仍有一些要提醒投資人注意的風險。
風險1:把配息當作唯一選擇
去(2023)年有一檔台股ETF設計月配息機制,短短6個月就突破千億元規模,也帶動月配息風潮。其實,不論月配息、季配息、年配息,投資人的權益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不是真的需要現金流,選擇不配息,長期複利效果會更好。但目前投資人把配息當作唯一挑選重點,其實有點逼著母雞天天下蛋的味道,長期還是傷害了資產累積效果。
風險2:只看配息率,不看投資內涵
去年多檔ETF配息率突破8%以上,有幾檔新發行不到一年的ETF,季配息推算年化配息率甚至突破10%,更吸引投資人搶進。高股息ETF可以發放這麼高的配息,主要來自股利、股價漲幅、收益平準金,投資人應該先分辨清楚配息來源,來自股利才是最佳選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退休族大多喜愛穩定配息標的,但目前有多檔高股息ETF主要投資在電子股,股價波動相對較大。去年台股大漲,投資人享受了股價、股息雙賺利益,但若遇到空頭市場,也要承擔淨值大跌的風險。因此,投資時不應只看配息率高低,也要檢視ETF持股內容,了解標的屬性是否適合自己。
風險3:買債券卻只想要賺價差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全球關注的重點是美國聯準會(Fed)何時開始降息,這讓過去兩年重挫的債券價格開始反彈,台灣債券ETF的成交量也因此快速上升。債券通常被視為穩健投資者的理財工具,著重在穩定的債券利息收益。
然而近期台股債券ETF最熱門標的,卻是美國20年公債ETF,以及2倍做多(槓桿型)的美國20年公債ETF,這類長天期債券價格波動劇烈,並不適合配息族,甚至還有投資人用溢價搶進,更是高風險行為,實在不可不慎。
理財前要先檢視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以及短中長期理財目標,別只跟著市場熱潮走,以免選錯標的,甚至讓資產縮水。
(圖:ShutterStock 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