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國內投資人偏好「高股息」,多檔台股ETF因此以高息為訴求,甚至搬出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為其背書,但巴菲特旗下投資控股公司波克夏從來不配息,值得偏好高息的投資人深思。
撰文:龔招健(資深投資達人)
高股息ETF掛牌後破發「受益人」全變「受害人」
這些年來,高股息(現金股利)概念股受到國內廣大投資散戶追棒,以月月配息為訴求的台股ETF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940)在掛牌前吸引了創紀錄的1,752億元資金,但它在4月1日掛牌的第1天就破發(股價從開盤到收盤都低於10元發行價),連短暫的蜜月行情都沒有。
00940掛牌後的下跌,大致符合我事前的預估。我在上一期專欄(3月18日截稿)就警告,00940因募資買股的時間點剛好是在台股來到2萬點歷史新高點上下,掛牌初期其成分股恐面臨漲多之後的獲利了結(減碼持股)賣壓,廣大的基金「受益人」在真正受益之前,很可能先歷經「受害人」這個階段。
00940無疑是空前成功的台股ETF行銷超級大案,而其成功主要是基於廣大投資人以下2大迷思:⑴發行價為10元,剛好是上市櫃股票的傳統票面價,而非以往較常見的15元、20元,讓人「覺得」很便宜、容易入手;⑵很多婆婆媽媽、廣大退休族偏好每個月都可領股息,感覺像是領月薪,卻不在意股息從何而來、頻繁配息所增加的作業成本。
投資人要評估1檔股票型ETF是否便宜,要看它以什麼價格建立持股,這比評估1檔個股是否便宜更複雜,因ETF通常有數10檔成分股,而每檔成分股是否便宜的衡量標準不一。不過,投資人只要記住:ETF的發行價訂多少,主要是看發行單位(投信投顧)的定價(行銷)策略,跟該ETF是否便宜完全無關。
不是有配息就穩賺 無法填息一樣是賠錢貨
相較於ETF發行價高低的迷思,「高股息」迷思造成的影響更加深遠。
由於國內銀行定存年利率長期在1%上下,而近年台股高股息概念股很受歡迎,每逢除權息旺季來臨,很多「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人都會比較個股股息殖利率(年度現金股利÷股價)的高低,甚至誤以為股息殖利率越高越好。
其實,「股息殖利率」這個字眼本身就有誤導性,會讓一般投資人誤以為參與個股除息(領息)是穩賺不賠,殖利率越高似乎越有吸引力。近年來,我看到有些投資達人改用「現金股利率」,作為「股息殖利率」的替代名詞,我相當認同。
殖利率這個概念源自債券投資,這是在債券投資「保本」(不違約)的前提下,投資人的固定收益率,跟定存利率的概念一樣(只要銀行維持正常營運,定存到期可以連本帶利回收)。但投資人參與個股除息,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首先,個股除息當天,開盤參考價會直接減去息值。例如,1檔個股今天收盤價為100元,隔天除息5元,其隔天開盤參考價就調整為95元(減5元),如果股價不漲回到100元(填息),參與除息反而賠錢。
預先用3重點篩選 挑成長股賺價差
至於個股除息之後,是否會填息,以及填息所花費時間的長短,主要是看以下幾個重點因素:⑴公司未來獲利是否有成長性;⑵除息前股價是否已漲過頭或過度高估;⑶整體盤勢處於多頭或空頭。
對投資人而言,所謂股價「填息」,其實就是賺價差。如果賺不到「填息」這個基本價差,投資人參與除息其實是無利可圖。因此,近年有越來越多投資人重視個股歷年的填息紀錄,希望能從過去3年、5年或10年都至少能填息的個股當中去挑選較佳的除息標的,以提高勝算。
如果投資人參與除息的個股前景看好,市場預期未來幾年獲利高成長,股價又相對合理或便宜,隨著除息當天開盤參考價變低,的確會吸引更多買盤,這有助於股價以較快速度填息,甚至進一步上漲、創新高。
不過,這通常需要事前做一些功課,領先市場布局,而不是等到除息前一天或前幾天才買進。
換句話說,買成長股賺價差才是投資王道,股息只是一盤附帶的小菜,絕不能光看股息的多寡或現金股利率的高低(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旗下投資控股公司波克夏從不配息)。
投資人如果看到一檔個股的現金股利率遠高於歷年平均值,或遠高於同類股、市場平均值,反而要提防可能存在的投資「陷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5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