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散戶經常在基金表現最好時搶進,迎來的往往是一波修正,然後懷疑是不是基金不行了,該換另外一檔,但可能它只是短暫的漲多修正。投資人該問自己買進之前,真的了解它嗎?
《ETF存股計劃》幫你計算ETF存股目標、每月領息、定期定額資產變化
手機點我👉https://etfchoice.page.link/vLNR
口述:蕭碧燕 整理:張國蓮
近期投資人問了不少科技股相關的問題。因為科技股於1~2月漲勢兇猛,但到了3月多數下跌,4月以來也修正居多。
有1檔先前績效很好、知名的科技基金,3月績效一路下跌,績效由領先變成倒數,4月以來雖有起色但還是讓已經買了的投資人擔心詢問,該續抱還是轉換標的,而想要進場或加碼的投資人則遲疑該買科技型基金還是ETF?以及這麼多檔科技型或主題式ETF中,該挑哪一檔?
該續抱還是換標的 先克服2問題
首先,關於手中科技基金若出現一波下跌,該不該換標的的問題。我認為這顯示投資人行為上2個常見問題。
問題1:不懂基金漲跌模式
首先是對於買進的基金漲跌模式不清楚。根據我對N、U、A這3家基金公司的科技型基金績效觀察,有以下2個差異。
第1個差異是波動度。我發現N的科技基金波動最大,U介在中間,A是比較小的。
因此,當科技股大漲時,N的基金漲勢通常很猛,當然跌的時候,跌勢也最兇。這告訴投資人一檔基金波動比較大時,通常代表基金經理人比較積極或重押單一檔個股,例如單押比重較高的這檔個股若屬於中小型股,就可能讓基金的波動很大。
第2個差異是長期表現。以近10年的表現來看,N與U這兩家公司的績效表現起伏較大,A公司的績效是第1名,長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我喜歡長期投資,就算這1~2年A公司的科技基金績效稍微輸N與U,但仍是我個人會優先選擇的基金。
問題2:常一頭熱買在高點
散戶經常一頭熱,永遠在基金績效好的時候進場。因此,問題的重點不是要不要換標的,而是散戶買之前要先了解該基金的投資策略、波動度等,才能夠研判基金下跌時自己是不是能接受。
至於該買基金還是ETF,這問題顯示台灣投資人很愛分派別,經常在吵你是基金那一派,我是ETF這一派。讓我們單純回到產品這個面向,我認為ETF跟基金有3點不同,是投資前要先弄清楚的。
面對灰犀牛事件 基金應變力較ETF佳
包括⑴操作主動性不同:共同基金是主動型,ETF是被動型;⑵持股分散度不同:共同基金持有的個股從30支以上到數百支不等,持股較為分散,但是ETF很多都只有30支個股,甚至更集中,只有10支;⑶調整持股頻率不同:主動型基金動態調整,ETF定期調整(1年調1~2次),若台股現在什麼事情都沒有,兩者間的差異不大,但若是出現灰犀牛等大事件,導致市場出現一波大修正時,ETF通常無法及時因應。
再以台、美股市為例,美股市場表現相對穩定,ETF的績效表現不太會輸基金,但台股波動大,ETF的績效輸共同基金的機率就拉高,以過去10年表現來看,主動型基金是打敗ETF的,去(2023)年第1名的台股基金報酬率100%,高於ETF的70%。
或許有投資人會提出基金費用率較高的問題,現況是基金手續費幾乎都是零了,經理費雖然比ETF高約1.3%,但以基金第1名的績效高出第1名ETF 30%來看,投資人有需要去計較嗎?
最後,若投資人還是想要買科技型ETF,有1點要先提醒,目前台股中的科技型ETF都是產業型或主題式,不像共同基金有一般型。
產業型或主題式ETF的投資範疇較小,以產業型為例,產業有景氣循環,例如先前5G熱潮,但現在熱潮已退;又例如AI,去年是AI伺服器好,今年可能已經不是AI伺服器,而是其他相關AI應用。
提醒投資人要先想清楚自己是否能夠掌握產業的景氣循環、脈動,如果掌握不了或是投資小白,我建議買涵蓋所有科技產業的一般型科技基金,讓經理人與研究團隊去挑選與調整。
買科技基金 / ETF 5重點
1. 了解產品策略、波動模式
2. 清楚個人可以承受的波動度
3. 不要分派別,適合自己最重要
4. 基金動態調整持股,ETF定期調整持股
5. 投資小白較適合一般型科技基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5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ETF存股計劃》幫你計算ETF存股目標、每月領息、定期定額資產變化
手機點我👉https://etfchoice.page.link/vLNR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