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台股在今年3月達2萬點後,指數維持高檔,類股輪動的速度明顯加快,投資人操作難度也增加不少。其實,有不少族群股價位階還在萬點以下,當中不乏值得挖寶的好公司。
撰文:劉宗志(資深投資達人)
台股指數攻上2萬點 類股表現各不同
台股延續去(2023)年的多頭走勢,2024年3月一舉攻上2萬點大關,對於投資人來說,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手上持股「理所當然」應該也要有所斬獲,差別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真的是如此嗎?來看看實際的狀況,以大盤來說,今年2月大漲6%,3月更大漲7%收在20,294點,到了4月中旬出現一波拉回修正,指數自4月10日的高點20,883點,一路下修至4月19日的低點19,291點,波段下跌將近1,600點,所幸之後又見到回升,到了5月上旬,指數還在2萬點之上徘徊,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台股仍然是相對強勢格局。
但是類股的表現就大大不同了。以今年的主軸電子類股來看,類股指數在2月大漲逾7%,3月更是大漲超過9%,表現明顯優於大盤,多頭主流地位不變,其中,半導體類股又是當中最強勢的次族群,漲幅表現優於電子類股。
不過,並非每個類股表現都很強勢,像是傳產類股的水泥族群,類股指數在2月、3月都分別只有小漲1%左右;鋼鐵類股2月小漲不到1%,到了3月甚至下跌1.76%;至於塑化類股表現更是低迷,類股指數在1月大跌8%,2月小跌不到1%,但是到了3月又下跌近5%,可以說是各類股當中的弱勢代表。
低位階類股出現輪動上漲跡象
看到傳產類股部分次族群的表現,投資人應該很難想像現在是在台股2萬點的高檔位置,由此也不難發現,如果是持有這些表現相對弱勢的股票,在這波台股上攻2萬點的走勢當中,要賺到錢應該不容易。
重點來了,前面提到台股在4月經歷了上沖下洗的走勢,整個月下來指數只有小漲0.5%收在20,396點,整體大盤看起來沒有什麼表現,但類股之間的走勢卻明顯出現分歧。舉例來說,航運類股在4月期間大漲將近1成,觀光餐旅類股也有超過6%的強勢上漲表現,營運類股更出現2成的罕見漲勢。
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隨著台股在高檔出現上沖下洗的走勢,類股強弱的表現也開始出現變化,有些已經整理一段時間的族群,或是股價處於相對較低位置的類股,出現輪動上漲的跡象。
接下來台股能不能再度上攻、持續刷新歷史新高紀錄,目前尚未可知,不過先前表現較為弱勢,或是股價根本還在萬點以下低位階的族群,是不是會有接棒演出的機會?投資人或許可以留意。
鋼鐵、塑膠、生醫、光電 股價還沒跟上大盤
至於有哪些族群的股價還在相當低的位置呢?投資人可以簡單從大盤指數的位階來對照,2024年加權指數已經來到2萬點之上,相較於2007年台股高點9,859點而言,大盤在這10多年已經大漲超過1倍。
不過,不是每檔股票的股價都有像大盤一樣的強勢表現,舉例來說,台股市值大於4千億元以上的大型股當中,像是鴻海(2317)、台塑(1301)、南亞(1303)等權值股,近期的股價都還沒有超過2007年的股價高點。
進一步來看,台股在2007年最高點來到9,859點,距離萬點還有一步之遙,在同一時期的類股指數有多高呢?當年水泥類股高點是在179點,塑膠類股高點在280點,玻璃陶瓷類股86點、鋼鐵類股162點、生技醫療類股125點、光電類股120點、油電燃氣130點。
這些類股指數在2007年的高點(當時台股還不到萬點的價位),竟然都比現在的類股指數位置還要來得高。
簡單來說,如果投資人是在2007年高點時投資這些類股,扣掉配息不計的話,這些年下來並沒有討到便宜,同期間,如果投資人是投資整個台股指數的話(實務上當年只能投資老牌的台股ETF),即便扣掉配息不計,10幾年下來也有翻倍的報酬。
類股輪動速度快 回頭布局低位階股
重點來了,股價在多數情況下是反映與預測企業「未來的營運表現」,過去表現低迷的族群,不代表未來表現會繼續低迷,同時,股價位置相對較低,籌碼通常比較乾淨,也算是一種優勢。
舉例來說,「其他電子」類股指數在2007年高點為110點,到了2024年2月底只有103.91點,但是3月單月類股就大漲逾3成,收在138點,一舉突破2007年高點,表現相當強勢。
投資人應該相當好奇,沉寂已久的類股為什麼會突然大漲?答案其實也很明顯,歸類於其他電子類股的大牛股鴻海去年底股價104.5元,2023全年才上漲4.6%,相較大盤近27%的漲幅,表現明顯落後,一直到今年2月底股價也才103元,但到了3月股價一飛衝天,單月大漲逾4成,收在150元,成為帶動其他電子類股指數創下新高的推手。
總結來說,隨著指數攻上2萬點,台股日成交值動輒3千、4千億元以上,同時,類股輪動的速度也有加快的跡象,投資人的操作難度也跟著增加,此時回頭觀察股價位階在相對低檔的族群,留意基本面的發展以及技術籌碼面的變化,逢低中長線布局,也不失為退可守、進可攻的操作策略。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6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