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所有的價值投資法,都有不同的運用手法,
但是這些手法都符合四個原則:「內在價值、安全邊際、能力範圍、護城河。」
其中,所謂的能力範圍,
以查理孟格的解釋:能力範圍區分成:可以投資、不能投資、無法理解。
不能投資的部分例如:新上市公司 (毫無安全邊際),無法理解的公司(應該有很多、例如高科技產業或者生技)
而可以投資的公司,對我來說就是能夠
用質化分析區分出所有的細節、然後解析財務報表的構成。
這樣一來,落入能力範圍的標的就等於可以打靶,
也許對別人而言不好打,對我來說很好打。
所以質化分析,就是能力範圍的具體表現。
而質化分析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判讀護城河的強硬度。
我個人的質化分析術,
最基本的思考起點在於:
「這間公司做甚麼生意?賺什麼錢?」
從這個點引申出來,
就要分析這間公司在哪個產業,這個產業的行業概況是甚麼?
所謂的產業,就是一群公司的集合體,
從中產生同業競爭和上下游供應鏈的群聚拉拔效應。
這個整體效應,就是查理孟格說的「生態系統觀」。
再從這個「生態系統」裡面,辨別競爭的強弱程度,
強弱程度的區分,
可以從:規模經濟、專利品牌、用戶轉移成本這三點來思考比較。
後續再推測公司對於競爭所採取的策略,
進一步的去推算出策略反映在財務報表的哪個數字。
如果財務報表沒有充分反映數字,
就要確認是否因為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導致無法完全表達。
這個時候就要按照自己的判斷重新調整數字,得到真正的評估點。
公司採取競爭策略,衍生出來的成果就是護城河的強硬度。
投資人所謂的尋找護城河,就是找符合競爭生存淘汰下的優勝者。
但是好的VI,要更一步的推測成因,培養足夠的洞察力,
才能在好公司遇到倒楣事情的時候,判斷是一時變壞還是永遠變壞。
談到這邊,有的人可能會想,
為什麼要那樣累的做質化分析?
我看財務指標就好了,甚至用財務指標選股就可以了!
基本上,我認同「財務指標篩選」這件事情,
但是篩選的濾網要鬆,太過嚴格的濾網,不見得能抓到真正的好料。
一開始的濾網鬆,方便尋找標的。
後續的分析要嚴格仔細,才能掌握內在價值。
重複的計算工作給電腦做,思考的分析工作給人腦想。
質化分析還有一個好處:
當你徹底了解一間公司的時候,就不會被市場雜訊給擾亂。
因為你已經具有判斷力了,而這種判斷力是累積出來的,具有時間不可逆的過程。
價值投資並不是一種死板的流程,而是一種能持續擴充的投資法,
只要徹底了解這四塊基石,就能了解價值投資概念,
進而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價值投資法。
文章來源:雷浩斯價值投資Blog 授權轉載
小編後記:
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
不只是光看財報上的數字,還要仔細的思考這些數字是否合理,
但是解讀數字的能力,並非每個人都具備,
所以我推薦投資人,可以利用財報選股軟體來檢視公司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