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介紹關於數位化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新書丨數位時代讓人退化?」
這文章使我了解數位化時代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面對數字時代
我們可能正在退化
最近有本新書,叫《人類時代:被我們改變的世界》,
作者是美國專欄作家戴安娜·阿克曼。
書裡說,數位化社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便利,
同時也改變了現代人的大腦和生活模式,
也讓大腦和感官脫離,帶來一系列消極影響。
她在書裡說,數字時代讓人類在退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數字社會壓制了人們的感官體驗
互聯網打造了一個抽象、虛擬的空間,
讓我們的身體在現實世界,大腦卻在虛擬世界。
我們能瞭解接觸不到的資訊,
但同時也缺失了重要的感官感受。
比如我們能通過視頻、圖片認識自然,
能看到澳大利亞的野生動物救護者正在餵養一頭孤兒袋鼠,
能發現牛群可以利用磁場導航。
虛擬的自然能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還能緩解我們適應社會時帶來的壓力和倦怠。
但是,我們在顯示幕上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動物,
而是 30 萬個極小的螢光點。
電視上的獅子也不存在,
只是你的大腦把零碎的光點拼湊成的一幅畫面。
缺失感官體驗
使大腦逐漸失去原來的心像地圖
心像地圖就是人們獲取空間資訊後,
在大腦裡形成的對環境抽象的認知。
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在生存壓力下更能集中注意力。
但是現代人很難做到全神貫注。
這可能就是因為缺失心像地圖。
數位化的自然
取代了真正的自然...
我們對於自然的經驗就會越來越淺薄,
這會給身體和心理都帶來疾病。
有一種新的病症叫「自然缺失失調症」,
這種病症將廣泛出現在極少外出的兒童身上,
成為人類歷史上的新疾病。
這樣的孩子容易肥胖、抑鬱、缺乏創造力。
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成年人身上。
華盛頓大學的皮特·卡恩和他的同事做了一項研究,
他們為那些在沒有窗戶的隔間中工作的人
提供有自然景觀的景觀窗,
結果這些人變得更加健康快樂,
工作效率也比那些沒有配置景觀窗的同事高。
然而,跟那些有真正的窗戶,能直接看到自然風光的人群相比,
他們的健康和創造力的水準還是顯得不足。
數字社會可能阻礙人類學習新知
人類的一部分技能源于基因,
但絕大多數來源於後天的學習、更新和完善。
人們只有憑藉各種感官體驗,
把情感記憶和感官體驗充分融合,才能學到新知。
人類是依靠多重感官來體驗外界的,但是作者說,
她擔心未來人們會變成虛擬盲人,
除了視覺,其他感官都被弱化。
在數位社會
一些實作體驗都可以被虛擬化
比如醫學院的學生都要上解剖課,
解剖課也可以變成虛擬的。
虛擬解剖工作臺能提供虛擬的遺體,
學生戴上 3D 眼鏡,就能觀察立體的虛擬遺體。
如果摘除了遺體的某個器官,還能原封不動地放回去。
這原本是科技進步的結果,
但是作者擔心,這會導致我們的感官體驗不完整,
讓大腦和感官體驗疏離,可能會阻礙我們學習新知。
數字社會
帶給我們的影響有好有壞
儘管列舉了數字社會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壞處,
作者也並不反對虛擬世界,
她的建議是:
在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
合理分配時間、取得平衡。
在兩者之間切換,獲得最好的體驗。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
也別讓自己過度依賴數位生活喔!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人類時代:被我們改變的世界》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戎晨珊撰稿、於浩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