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小孩變少,老人高齡化
就業市場將有何新變化?
隨著少子化和醫療進步,
高齡化列車加速行駛,朝著勞動力市場前進。
當老成為事實,中高齡踏入職場在全球發酵,
而臺灣政府與企業也開始意識
意識到設置專屬法規及願意聘用中高齡員工企業比例逐漸抬頭,
而這些訊息,再再說明……
2016 年,65 歲以上勞參率破 22.7 %!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老」日本
如何打造銀髮族工作樂園
當日本成為全世界老化最快的國家,
勞動力短缺儼然成為事實,
面對全球化競爭經濟壓力下,
日本,是怎麼透過這波銀髮潮,與時並進呢?
計程車司機、小型園藝公司修剪員……,
近年走在日本,除了常見的青壯年面孔外,
已經有越來越多退休族重返職場,尋找發揮舞台。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統計,
早在 1970 年日本 65 歲人口已達 7%,
進入高齡化社會,而去年 10月,
該年齡比例首度超過 27.3%,創下歷史新高,
被列為全球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
而面對這樣的危機,日本,又是如何因應?
從修法下手保障中高齡工作權益
日本為了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
早在 1995 年就制定《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
雖然還未面臨「扶老隱憂」,
但日本社會已首先建構多元老後自力的支援體系,
檢討對高齡者的歧視制度及規定,
綜合性的推動相關社會對策。
而在 2006 年,日本政府實施《改正高齡者僱用安定法》,
明文規定企業必須在「延長退休年齡到 65 歲」、
「廢除退休制度」、「退休後重新僱用到 65 歲」
等三項措施中,選擇一項措施確保對高齡員工的僱用。
僱用安定法確立後,日本退休年齡,
也從該年 62 歲、2007 年 63 歲到 2013 年全面改為 65 歲,
透過階段性的模式,再搭配改正《高齡者僱用安定法》,
增加企業延後退休年齡獎勵金補助,
期盼能大大促進 70 歲高齡者還留在企業的比例,
實現高齡者就業的可能性。
就是因為法規明確要求企業改變僱用制度,
豐田、三菱、佳能等企業也逐一跟進,
一改過往的退休制度,
開始聘用已退休或留任資深員工,以保持產品技術及品質。
與社區結合
銀髮人力中心各國取經
除了政策宣揚外,
日本在 1970 年代也佈局「銀髮人力中心」,
這隸屬公益性的財團法人,透過其他單位的工作委託,
協助銀髮族免費找尋短期及臨時類型的工作,
讓高齡者維持有目標的老年生活。
而這樣的媒合服務,
不僅成為全日本銀髮勞動力的推手外,
也成為海內外國家爭相效仿的先驅。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組長蘇昭如表示,
日本的銀髮人力中心目前已有 1300 多家,
而臺灣則在 2014 及 16 年,
分別在南北兩地成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
一面協助銀髮族進行職業訓練,
一方面也開發適合銀髮族工作,
讓銀髮族能再次投入職場,成為退而不休的樂活一族。
其實,從政策和民間雙管齊下,
即是日本銀髮族勞動參與率始終維持 20%以上的訣竅,
當銀髮族成為勞動人口的中堅時,
不僅能有效減緩高齡者老化所帶來的社會成本,
亦能減輕青壯年扶養壓力,
而這樣的模式,確實值得臺灣當局省思。
我的同事 60 歲 老列車啟動
中高齡將成未來人力金礦
海內外有越來越多熟齡族群投入職場,
不僅重新設定人生目標外,也成為勞動力市場的閃亮黑馬。
中午時分,美食街頓時擠滿上班族,
而各家餐飲店職員無不熱情招呼、備料,
將店內美食送到消費者手中,
已不只是青壯年的專利,
而是多了許多笑容可掬、重返職場的中高齡勞動力。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
截自 2017 年 2 月,
臺灣 65 歲以上人口為 313 萬 9397 人,
首度超越 0 至 14 歲的人口數 313 萬 3699 人,
臺灣正式從「扶幼」踏上「扶老」階梯。
當醫療科技越發進步和少子化情況趨升,
若企業要維持營運,
留任或延攬資深、中高齡員工已成可預見議題,
因此,如何漸進式修正臺灣就業環境,
就不得不審慎計劃了!
老年人就業有何優勢,
靜待下集分曉!
歡迎按讚:
加入Line好友,即時追蹤更多理財好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