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李開復:台灣已經沒有機會做 AI 創業?
王堅很快回應「台灣在AI領域絕對有機會」。
李開復認為:
台灣錯失軟體、互聯網、搜尋引擎、社交網路 4波重大變革,
銀行思想非常古老,法律非常落後!
沒有技術、資金、應用情境、實驗場域,
以及能識別並幫助創業的 VC(創投),
更沒有大數據及市場可推動 AI發展!
台積電跟鴻海一樣有機會在 AI 應用的
硬體領域取得一席之地,但 AI 創業不可能了。
一個國家想搞 AI 創業需要的不只是技術,
還必須還能兼具法律面、資金面、市場面等
「企業本身以外」的條件。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論點對不到焦,層次完全不同
王堅的回應非常有意思,總觀而言,
他認為:
「人工智能一定要數據,但不是數據不是你的,
就不能做任何事,這是兩句不同的話。」
換言之,王堅整篇文章說的是
「沒數據不要緊,一樣可以玩出花樣」,
強調的是「大家都還是有機會」。
這跟李開復的論點對不到焦,
兩者討論的層次完全不同。
台灣:沒能堪稱贏家的新創企業
結論是,王堅(以及許多批評者)
根本沒弄懂李開復說什麼。
李開復強調的是,從「產業」格局來看,
台灣有沒有機會透過「創業」,
成為 AI 這個大趨勢的贏家。
要成為一個時代的產業贏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為真正算得上贏家的,
大概就是那一、兩個國家。
例如,台灣真的在社交網路趨勢下
完全沒有吃到任何營收嗎?
當然不是,買伺服器都還是得找台灣廠商。
但台灣是「贏家」嗎?事實上,
台灣就是沒有能堪稱贏家的新創企業啊!
沒有不可能,除非一開始就否定自己
這句話看起來很熱血,卻不是事實。
唯一影響人類能否奮力向前的是「希望」,
人只要陷入絕望就會自我放棄,
但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會往前走。
自我肯定跟自我否定,可能不是重點。
因為,這世界上有一種自我否定叫做破釜沉舟,
有一種自我肯定,叫做取暖討拍。
偏偏台灣的絕望感,就來自於取暖討拍;
台灣人一直覺得「我們還有優勢」,
正是自我阻礙的最大因素。
有反應:正是因為被刺中痛點
一定又有人急得跳腳想罵我「台灣哪有這麼差」。
本來就沒說台灣很差,那幹嘛跳腳?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這不正是被刺到痛點的反應嗎?
台灣其實真的可以抱持希望,客觀看來,台灣有這個本錢。
然而,台灣卻一直沒辦法透過正確的自我評估,
建立自我肯定、進而創造希望。什麼是正確的自我評估?
不只是知道自己有什麼,更要知道自己沒有什麼,
懂別人有什麼、也懂別人沒有什麼。
知道這些事情之後,就要開始強化弱項,
透過行動讓自己持續成長,進而自我肯定。
李開復的悲觀來自對台灣的理解
台灣在理性思考這段就出了問題,
自然沒辦法採取有效的行動;
更糟糕的是,十幾年這麼空轉下來,
創造出一個負面回饋機制,
時常在自大跟自卑之間擺盪,
有人說台灣好 大家就開心、
有人說台灣不好大家就生氣或者自我放棄。
王堅的樂觀來自於對台灣的不理解,
李開復的悲觀來自於對台灣的理解。
關鍵不在於結論樂觀或者悲觀,重要的是「理解」。
順境時不狂喜,逆境時不絕望,
持續透過理解、行動,調整自我狀態,
這種文化上的心理素質,
對於創業是否能扎根,是很重要的事情。
台灣想變強:先從「承認」開始
可惜的是,台灣在這個「文化的心理素質」上,實在很弱;
而這個問題,我認為比法律面、資金面、
市場面、技術面都還要嚴重得多。
要想變強?永遠有機會。
但最重要的第一步,我們能心平氣和、
沒有憤怒也沒有絕望地承認,我們沒有優勢嗎?
唯有先理解自己
才能讓自己變強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 原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投資小學堂】粉絲團
想獲得更多理財資訊?
那千萬不可錯過每一篇好文章!
幫我們「按個讚」,
一起靠「被動收入」過下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