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
拼命工作、加班、學習,你是不是也很努力,卻總覺得成功還是離你好遠好遠?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我還不夠拼?還是我真的不夠好?這篇文章想與你分享1個成功的關鍵公式:Be → Do → Have,這是一種能從根本改變你行動邏輯與成果的成功路徑,成功的關鍵不在你做得不夠,而是在於你「從哪裡出發」!
成功的誤區:太早進入「Do」的世界
從小,我們就在一種標準模式中長大:「要成功,就要拼命努力。」
這種模式其實是這樣的順序: Do(做)→ Have(擁有)→ Be(成為)
先努力埋頭苦幹(Do),期待能換來成果(Have),例如收入、職稱、別人的肯定;然後才允許自己相信「我成功了」、「我很有價值」(Be)。
這聽起來合理,但卻讓無數努力的人陷入一種「永遠不夠」的迴圈中。因為即使你做了很多,如果還沒有達到你認定的成果標準,你就不會認為自己是成功的那個人。
於是,我們常常花了太多力氣在做,卻沒有真正去思考:「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越努力,心裡卻越空虛。
成功的關鍵公式:Be → Do → Have
想要成功,第一步就是跳脫出思維框架,先不要傻傻的努力,不是你做了什麼才變成誰,而是你先內建你想成為的狀態,然後你的行為與結果自然會跟上,也就是所謂的Be(成為)→ Do(行動)→ Have(成果)公式。
這邊引用《賽道之外:從3A總裁到冠軍自釀啤酒師的破框人生》的作者陳雨德親身經歷,他就是用這套公式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陳雨德,39歲時累積 3,000 萬資產,提早實現財務自由。他曾是電子業的高階主管、印刷廠總經理,坐擁百萬年薪,而這一切的起點,不是因為他做對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很早就決定要成為那樣的人(Be)。
在大學時期,他不像其他人忙著社團與旅遊,而是每天泡在圖書館閱讀《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商業周刊》,從中建立起企業家思維,早早將自己定位為經營者。這份內建的「Be」,讓他在出社會後迅速展現出不同格局。
進入職場後,他不只是執行任務,而是從產業布局、商業模式去思考整體營運。這也是為什麼他能比同齡人有更多的機會,甚至因為與老闆具備相似的格局與語言產生共鳴,他獲得 100 萬預算獨立操作專案,甚至被視為潛在合夥人。
他之所以敢承擔風險、主動決策,不是因為職位賦予的權力,而是因為他早就把自己放在經營者的位置(Be)。也因此,他做出的每個決策(Do),自然累積出總經理的位置與百萬年薪的成果(Have)。
總結來說,真正的成功,是先成為對的人,再做對的事,最後獲得對的結果。
如果你渴望成功,先問問自己:你想清楚要成為 (Be) 什麼樣的人了嗎?當你願意先「成為」,你會發現無論是心態、視角、語言、甚至待人處事的細節,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會更有方向、更有力量。
更多成功的關鍵心法以及實踐做法,歡迎參考《賽道之外:從3A總裁到冠軍自釀啤酒師的破框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