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2025年第一季剛落幕,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TSLA) 卻難以鬆口氣。就在市場屏息等待本週將公布的交車數據之際,特斯拉面對的不只是營運壓力,更是品牌信任與市佔的全面危機。股價第一季重挫 36%,在 S&P 500 中敬陪末座,歐洲與中國市場銷量雙雙大幅下滑,CEO 馬斯克的政治發言更持續引發爭議。
而在特斯拉走下坡的同時,Lucid (LCID) 搶下大量原特斯拉車主訂單,比亞迪 (BYD) 更以營收超車、銷量大增之勢強勢崛起。這場電動車龍頭之爭,即將因一份交車數據而揭開新一回合的變盤序幕。
銷售、聲譽、政治三重打擊,特斯拉壓力山大
從數據看問題,特斯拉在歐洲 Q1 註冊數字幾乎全面下滑:法國年減 41%、丹麥減少 55%、荷蘭也衰退近五成。中國方面更慘,2 月交車年減近 50%,而整體中國新能源車市則大幅成長 82%,顯示特斯拉不僅沒有跟上趨勢,還在快速失去市佔。
除了營運壓力,馬斯克近期與川普政府密切互動、擔任虛構部門「政府效率部長」(DOGE)等行為也備受爭議,甚至在美國和歐洲都出現針對特斯拉的抗議與破壞事件。政治立場本應與企業營運切割,但馬斯克顯然讓特斯拉為他的言論買單。
交車數據前夕,市場信心低落
市場預期特斯拉將公布約 39 萬輛的 Q1 交車量,幾乎與去年持平,並遠低於上一季的 49 萬輛。Wedbush 甚至悲觀預測可能只有 35.5–36.5 萬輛,形容這是個「撕掉 OK 繃」的殘酷時刻。即便週二股價小幅反彈近 4%,多數分析師仍不看好短期能反轉頹勢。
技術面也不妙。股價目前卡在 200 日均線以下,若跌破 $225 支撐,恐怕會直奔前低 $186。市場關注是否出現「死亡交叉」(50 日線下穿 200 日線),若成真,恐意味特斯拉將進入更深層的空頭結構。
Lucid 逆襲成功?50% 新訂單來自前特斯拉車主
在特斯拉流失訂單的同時,Lucid (LCID) 正悄悄收割市場。臨時 CEO 表示,近 50% 新訂單來自前特斯拉車主,不少人是「原本就習慣電動車,只是不想再買馬斯克的品牌」。Lucid 股價本週飆漲 7.5%,也顯示市場對其轉單題材買單。
Lucid 2025 年目標是年產 2 萬輛,較 2024 年倍增,且全車系皆於亞利桑那州本地製造,天然避開美中貿易摩擦。雖然規模仍遠不及特斯拉,但若能穩定轉單並加快量產,未來有機會成為美系高端電動車的重要選項。
中國對手崛起,比亞迪營收正式超越特斯拉
更讓特斯拉難堪的,是中國龍頭比亞迪 (BYD) 2024 年營收高達 1070 億美元,首度超越特斯拉的 977 億美元,並在全球銷售 427 萬輛汽車,含 176 萬輛純電,幾乎追平特斯拉。光是 2025 前兩個月,比亞迪銷量就年增 93%,全年目標上看 500–600 萬輛。
比亞迪也持續推出黑科技,例如五分鐘充電可跑 400 公里、低階車款就標配輔助駕駛系統,價格卻遠低於特斯拉。儘管尚未進軍美國市場,但在歐洲、東南亞、澳洲等地市佔迅速擴張,未來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品牌的可能性愈來愈高。
特斯拉的品牌護城河,還守得住嗎?
過去,特斯拉靠著馬斯克的個人魅力與科技領導力建立起「電動車 iPhone」般的品牌地位。但如今,這道護城河正在崩塌:競爭者技術追上來、產品選擇變多、品牌印象變得兩極。當原本忠實車主開始出走,市場不禁要問:特斯拉,還是那個特斯拉嗎?
投資建議:短線勿抄底,靜待關鍵轉折訊號
目前特斯拉尚未跌破長期支撐,但利空尚未出盡,建議保守投資人先觀望,等待股價回測 $225 或 $186 再尋找反彈機會。中長期若交車數據與品牌信任恢復,可再伺機布局。反之,Lucid 與 BYD 則屬於成長轉機型個股,可分批建立觀察名單,但須注意波動風險。
後續觀察重點:特斯拉 Q1 財報、交車數據與馬斯克言行動向
接下來的交車數據與財報說明會,將是觀察特斯拉能否止血的關鍵時點。此外,馬斯克是否收斂政治言論、推出新一波促銷或產品更新,也將牽動投資人信心。至於 Lucid 是否能兌現產量目標、比亞迪能否再創市佔新高,也都是電動車投資者不容錯過的重點。
你還會考慮買特斯拉嗎?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川普對等關稅即將重磅出台,這次市場真的撐得住嗎?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