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的消息一出,市場立即聚焦在個股衝擊,但實際上,影響更深遠的是整條供應鏈與產業結構。一個環節出問題,整條產線都會動搖
本文將帶你一探五大首當其衝的「產業地雷區」,並告訴你,為什麼他們最危險、風險怎麼來、投資人該避還是該守
① PC / NB代工產業:出口美國、產地中國,全中招
台灣是全球PC/NB代工大國,市佔率超過80%,但問題也正因如此顯現。根據資料,美國佔全球出貨約27%,是最重要單一市場之一
台廠大多仍以中國、越南等地為主要生產基地,當地關稅若高達32%甚至更高,勢必導致成本大幅墊高。即使調整產地,也非短期內能完成,在過渡期間恐面臨訂單流失、價格競爭力下降的雙殺壓力
② 伺服器產業:美國第二大進口國,非轉產不行
美國正在大力發展AI基礎建設,伺服器需求持續成長,台灣則是其中的主力供應國。但如同PC代工一樣,生產基地仍有不少位於中國與東南亞,面對32%高稅率,只能急轉產地
若未及時遷移至墨西哥(符合USMCA規範),將面臨出貨放緩與客戶轉單風險
③ 網通設備產業:轉嫁難度高,壓力全往下游傳
網通設備是資本支出密集產業,單價不高,轉嫁關稅幾乎不可能
特別是美國電信商與品牌廠在報價上更趨敏感,一旦價格升高將直接壓抑需求
此外,部分產品若包含超過20%美製零件,可申請豁免,但這對台廠仍非萬靈丹
毛利不高、出貨比重又高的網通業者,在這波戰爭中可謂毫無緩衝空間
④ 面板產業:報價競爭激烈,需求下降連鎖效應顯現
面板產業長期以來就處於報價競爭與稼動率壓力下,若因關稅導致終端產品售價上升(如電視、筆電等),將間接影響面板需求
一旦品牌商壓縮拉貨量,面板廠會優先降低開工率,進一步壓縮毛利與產能利用率
這對原本就盈虧邊緣的面板廠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⑤ 紡織與製鞋代工:產地偏向高關稅區,影響非直接但極為現實
台灣的成衣與鞋類多數在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生產,這些地區也面臨美國新一波高關稅名單的風險。雖然實際稅負可能由品牌端吸收,但中低價位品牌往往將壓力轉嫁給代工廠,壓縮報價
最終受害的仍是代工廠與其供應鏈中上游廠商
避開產業雷區,從理解結構開始
當風險來臨,不只是挑對個股,更要判斷整個產業是否在「風暴核心」。這五大產業就是當前投資人最需謹慎對待的高風險區
這次的關稅措施不僅針對中國,也點名台灣,且課徵範圍擴及資通訊產品、伺服器、汽車零組件等我國主力出口產業,讓許多在美營運的台廠首當其衝。更關鍵的是,許多美股企業(如蘋果、特斯拉、超微)也可能因供應鏈牽連而影響台股走勢,更顯現出台美市場的緊密連動
因此,務必同步掌握美股動態與政策變化,才能更完整判斷風險與機會的源頭
下載【美股K線APP】,隨時追蹤美股即時資訊、最新盤勢、財報變化與台廠概念股聯動,掌握投資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