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老街的紅磚建築 - 蔡誠圃 拍攝)
生活是堆疊起來的
記帳,記的是你堆疊的痕跡
許多人把記帳看得相當生硬
但大學學姊-SMei 跟我說:
其實它是輕鬆並且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那時第一代 iPhone 才剛出不久
(2007年....時間真的過的很快)
電子記帳尚未興盛,無法隨手記帳
她那時拿出記事本跟我分享
她可以一目瞭然的透過隨手黏貼的發票
跟我分享一個月前的生活
也是從那時開始,我對於記帳方式
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贊助商連結)
記帳 = 寫日記
經典的記事本記帳法
適用族群:喜歡手寫溫度的文青
有習慣重複檢視的家庭主婦
優點:有獨一無二的留存紀錄
缺點:項目分析不夠快速明確
一開始記事本記帳因為是自己剪貼記錄下來的
因為這方式具備「溫度感」,也同時記錄生活
畢竟手寫下來的紀錄,最容易被回憶
所以在各種記帳法中,算是蠻歷久不衰的
在學生時期,我自己也是運用年度記事本
每日整理發票,並檢視當日開銷
但隨著科技進步,發現如果你是忙碌的上班族
可能回頭檢視開銷配比時,就相對困難許多
所以後來逐步建立電子記帳習慣
(當初自己在用的記帳記事本)
CP 值爆表的電子記帳法
2 優點,建議你一定要學起來
適用族群:適合手機重癮、需要分析開銷者
優點:瞭解金流進出,協助調整開銷方向
缺點:一開始須熟悉自訂分類項目
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現在
免費的 APP 記帳軟體也相當多
算是目前比較主流的記帳法
比較多人在一開始遇到的難題是:建立自訂項目
但 2 優點提高不少 CP 值,蠻值得堅持下去
1. 瞭解自己金流進出來源
2. 查看圖表去做資金比重調配
在上篇《記帳是為了讓你過想過的生活》的概念
其實也是從 APP 電子記帳開始建立的
由下圖看到支出圓餅圖的部份
可以清楚檢視自己在每個月的消費比重
進一步依照自己的需求下去做調整
也是因為這樣,你可以在每個月底檢視時
連帶規劃下個月的支出比重
使用 APP 記帳
將重點放在:瞭解金流進出
所以在回頭檢視時,當初覺得記帳麻煩
其實是因為在一剛開始運用 APP 記帳時
分類過度細化,甚至有時自己都忘了選項放哪
只是,這不是企業報帳,不需要鉅細靡遺
如果一剛開始不想太多,直接以大類區分
三餐費用、水電房租、通勤、保險、手機費
在一開始起步時就會簡單許多
而長期記帳,到後來最大的收穫
是瞭解了自己日常的金流
也才能更有效率安排資金比重
去確實做到「把錢花在刀口上」這件事
(這留待之後的斷捨離章節會提及)
結合存錢的信封袋記帳法
最簡化的輕鬆記帳模式
適用族群:不擅長電子產品、
對自我消費已能掌握者
優點:快速分類整體消費比
缺點:無法快速檢視細項
記帳大約 2 年左右,我已建立好自己的記帳模式
同時發現,在每月定期檢視時,
因為已經養成生活習慣,反而越來越少檢視細項
三餐金額大約都固定,唯一需要特別留意的
應該就是與朋友聚餐的娛樂費部分
而有朋友詢問,想試試看簡單的記帳方式
就可以參考信封袋存錢記帳法
依大類抓月開銷預算
信封袋存錢法很多人都有聽過
簡單來說,就是依大類下去做預算分配
先預領出來,分配到每個信封袋中
假設每月 5 號你需要繳房租、水電、話費
那就從信封袋中取出金額繳款
等到繳款後將憑據放入信封袋
所以在每月初你就能掌握每月基本分配
你要做的是:支出後
將發票投入分類袋中
在生活費上,個人習慣將整月份分成 5 週
然後按照自己的預算設定,分配每週金額
假設每餐預計 65 元,平均一天消費為 195 元
出門時,我就只要帶著 200
並確定今日餐費不會超過即可
然後在回家後,將消費的收據丟入信封袋
善用發票對獎 APP
不用翻找發票
現在發票自動對獎的 APP 相當普遍
所以在消費之後,如果有實體發票
可以先建進發票相關 APP 內
之後照分類直接投入信封袋
像是水電這種有繳費收據的就直接收齊
房租則以便條紙簡單紀錄
而通勤費用的話,如果是有車票的就直接投入
這樣每個月月底,只需要對信封袋總金額
計算大類支出比例就可以
以生活費用為例,我會運用大的牛皮紙袋做總表
然後一週回填一次信封袋上的金額即可
快速總結
因為記帳的本質在於忠實紀錄消費習慣
後續則是依照自我需求去做衍伸分析
所以每個人的記帳模式也就不同
而在紀錄的過程中,若你已建立好消費習慣
也確定自我檢視時,不會檢視到每餐吃什麼
那麼紀錄的過程,其實就可以稍微簡化
像是生活三餐較為細項的,可直接用每日金額下去抓
可能整天餐費不要超過 250 元/天,就是你的目標
在自我預算控管上,也就會省力不少
但如果你是偏好要查看細項
並且需要定時回顧的,那麼首選就會是 APP 記帳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可以追蹤我的粉絲頁《菜圃股倉》哦
加入 CMoney 財經日報 》最新營收噴發股不漏看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