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 財報已經全數公布,
這次同樣在 10 月底時整理了一篇 Q3 營收高成長,
在營收高成長下,三率只要能維持甚至成長,
獲利數字大多都能繳出不錯的成績...
(贊助商連結)
營業利益&稅後淨利的差別
開始前,一樣先解釋一下「營業利益」和「稅後淨利」的差別,
否則有些投資朋友可能是常看 稅後淨利
不知道為什麼要看營業利益,
首先,營業利益是以「營收扣除成本再扣除營業費用」,
簡單想就是營收扣掉商品成本及日常開銷(水電費、薪資、廣告)後的數字,
而稅後純益包含了「營業外」這類一次性認列的因素,
(並不是公司本業賺得或是對於獲利數字只有一次效果的要素)
這 2 者最主要的差距,所以在定義上
營業利益常常被用來作為「本業獲利」數字,
除此之外,也解釋一下,「稅後淨利」這個科目
也不代表完全都是公司的淨利,
因為現在的營收都是以「合併營收」來報導,
所以我們看到的營收、淨利是母公司加子公司(持有50%以上股權)的 100% 加總,
問題是,母公司可能未必持有子公司的 100% 股權,
如果全部認列營收會不符合實際情況,
因此稅後淨利應該要用「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這項科目,
來看母公司實際持有股權可認列的稅後純益列入才正確,
總結以上,Peter 一樣會以「營業利益」&「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
2 者同時呈現高成長的條件,來選出 Q3 財報獲利強勢股。
為什麼要同時利用 2 者高成長的條件?
使用這 2 者是為了更能貼近找到公司本業的收益:
1. 營業利益不包含本業,但卻可能會有認列到非控制權益的問題
(但如果沒有子公司就不會有非控制權益問題)
2. 歸屬母公司稅後純益可把非控制權益拆開,
但又可能會計算到「營業外收入」這種非本業的收入,
因此把兩者結合起來,
用營業利益選出不包含業外收入的高成長,
再用歸屬母公司稅後純益選出不包含非控制權益的高成長,
這樣的概念盡可能的選出本業賺錢的公司。
4 個條件找出 Q3 獲利倍數成長的「12 檔股票」
解釋了很多,接著進入正題,
為了找出是「利用本業賺錢」的公司,
確切的選股條件一共用到 4 個,分別是:
1. Q3 營業利益「年增率、季增率 > 100%」
2. Q3 歸屬母公司稅後純益「年增率、季增率 > 100%」
3. Q3 毛利率、營益率、稅後純益率 呈現「年增」(三率三升)
4. 股價站上季線
符合條件的股票一共有 12 檔,而大家可能會發現,
為什麼和前一篇 Q3 營收高成長的股票重疊性不高,
難道 Q3 營收高成長的股票失靈了,獲利都不好嗎?
並不是,主要是因為加入了第 3 個「三率三升」的條件,
因為營收高成長,只是提升營業利益、稅後淨利這些數字的「基數」
但「三率」還是和公司本身的產品結構、優勢有關,
所以有些股票的三率 只呈現微增或持平,
自然就會被三率三升的這個篩選條件給剔除,
那些股票其實還是繳出不錯的成績,
但本篇是為了找出 Q3 獲利全方位成長的股票
就不再偏題去提那些,
有興趣的可以再回去瀏覽那篇文章的標的 → 點我觀看
結語
上市櫃公司營運自 Q2 開始觸底反彈,
在疫情年的下半年,Q3 財報延續上一季的強勢,
獲利創新高檔數多達百家以上,
至於 Q4,國際、台股事件交雜,
包括美國總統輪替、疫苗治療率達 95% 以上、
台積電(2330)訂單滿載、台指再創新高...等,
雖說獲利不是股價上漲的保證,
不過股價被低估的績優股,確實有補漲的潛力,
以下提供 Q3 所有 EPS 創新高的股票 → 點我下載
讓各位能夠自己做功課,找出下一檔被低估的黑馬。
Peter投資去
點擊加入 → FB 社團(不定期發布籌碼、線型圖文教學)
點擊按讚 → FB 粉專(不定時發布新手教學文章)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