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陳敏靜
為了讓歐元區脫離通縮泥淖,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將再發射QE火箭炮,
不惜再開印鈔機,
德拉吉為何要與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計畫正面衝突?
他在全球經濟修正中又看到了什麼?
歐元區今年3月展開的大規模貨幣量化寬鬆(QE)
一直沒有收到成效,
「超級馬利歐」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
只好將他的火箭炮重新上膛。
在10月22日決策會議後,
歐洲央行宣布正在研究新的QE措施,
最快將在12月推出。
美國聯準會緊接著在一週後,
卻明確預告可能在同一個月展開升息。
美歐貨幣政策將面臨此消彼長的衝突。
從2014年9月到今年春天以來,
歐洲央行早已陸續實施多項寬鬆措施,
包括負0.2%的存款利率,
也就是說銀行業要倒貼利息才能把錢存在歐洲央行。
同時還對歐系銀行業提供長期融資(TLTRO),
鼓勵他們多多對民間放款,
迄今已提供4000億歐元資金。
最重要的是,今年1月宣布、3月正式實施的量化寬鬆,
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的公私部門資產(主要為公債),
至少到明年9月,總計規模可能超過1兆歐元。
當時媒體形容他的火箭炮火力全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開資金閘門 刺激物價成長
歐洲央行希望藉由讓歐元區現金淹腳目的方式
刺激物價成長,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接近2%的中程目標,可是成效不彰。
19個會員國的歐元區,9月消費者物價下跌0.1%,
10月勉強回到零水準。
若以核心CPI年增率來看,今年3月時為0.63%,
9月則為0.88%,只增加了0.25個百分點。
雖然這大多與國際油價這一年來意外
大跌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也證明了計畫趕不上變化。
此外,一四年尾到一五年中的經濟成長率,
每季平均為0.4%,也不是特別顯眼。
儘管在油價低迷下,消費者支出得以保持穩健。
然而歐元區極易受到新興市場出口需求萎縮的打擊,
特別是中國。新興市場占歐元區出口的4分之1。
這種經濟減緩恐怕不是暫時的
因此,相對於聯準會在10月會後聲明的文字,
刪掉對外國經濟情勢的顧慮,
義大利報紙於10月31日刊出的德拉吉專訪中,
明確表示對海外經濟的擔憂。
「與數月前相較之下,其他地區的經濟無疑是減弱了,
尤其是新興市場。」他指出,
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已遭到下修,
而「這種減緩恐怕不是暫時的。」
德拉吉依然強調將竭盡所能達成中程通膨目標,
「如果我們相信中程通膨目標可能無法達到,
我們將採取所有必要行動。」
他表示,通膨達標的時程將會再延後,
歐元區通膨率預料將維持在零水準附近,
甚至是負通膨,至少到明年初。
從明年中開始,一直到一七年,
受到歐元貶值的遞延效果影響,
通膨預料才會逐漸上升。
在被問到歐洲央行將使用其他何種貨幣工具時,
德拉吉說他們早已備妥一套很棒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他故作神祕地說,現在還不便透露。
至於可能採取的QE手段,
德拉吉在會後記者會上談到進一步調降存款利率,
由負0.2%再往下降。
去年9月降息時,德拉吉曾說,「我們已到了低檔」。
不過從那時起,瑞典與瑞士等其他央行
已不斷將他們的官方利率推入負利率的深淵。
歐洲央行才會在10月會議討論進一步調降存款利率。
但是,最可能的措施是將資產購買計畫
由明年9月的預定期限再延長六個月,
以及擴大資產購買的種類。
目前歐洲央行購買的包括國債、歐洲投資銀行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等歐洲機構
發行的債券及私人領域債券。
歐美不同調 風險不可測
以上三種手段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再擴大,
分析師亦指出還有其他非常手段。
像是容忍更高的財政赤字,義大利總理倫齊
(Matteo Renzi)便想方設法要迴避歐洲的預算規定。
問題是,在極為重視財政紀律的德國施壓下,
歐洲央行能否支持倫齊的作法?
歐洲央行將在12月3日舉行決策會議,
聯準會則在2週後的17日舉行。
德拉吉強調,歐洲央行與美國聯準會之間
並沒有直接關聯。
然而歐元區占全球產出的21%,與美國差不多。
兩大強權的貨幣政策不可能不互相影響,
當然也因而引發新一輪的全球貨幣戰爭。
只要歐洲央行仍大量挹注資金到金融體系,
其他央行根本無法升息。
道理很簡單,就拿英國為例,
對歐元區出口占英國經濟規模的16%,
一旦英國升息,而歐元區持續寬鬆,
英鎊兌歐元匯率必然大幅升值,出口將受到重創。
英格蘭銀行真的敢冒這種風險嗎?
尤其是英國並未面臨通膨壓力。
再以美國來說,企業獲利有很大比重取決於海外營收,
美國股市又看企業獲利的臉色。
聯準會可以忍受升息後美元兌歐元勁揚嗎?
如果歐洲央行確實在12月會議便祭出新一輪QE措施,
美國聯準會勢必左右為難。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年度影響力論壇】2015/12/17(四)2016亞洲大財富
歐洲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動作頻頻,
打亂美國聯準會升息腳步,影響全球金融市場;
全球股市狂歡、陸股回漲、亞股看好,
台股續航動能逐漸浮現。
2016年,投資人該如何因應國際情勢的變動,
調整未來關注方向? 我要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