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改善財務狀況除了省錢之外,
還有其他方法嗎?
當我們在幫一些年輕朋友做財務規劃時,
比較常見的問題是他們的收入不高、可能還有負債。
在我們提供給他們的建議時,
我們當然會協助他們建立起記帳的習慣,
讓他們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以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但是要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再入不敷出,
除了儘量減少開銷這種消極的做法外,
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的做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3 種工作取向
你屬於哪一種?
其實針對一部份的人,
我會建議他們離開原來的工作、出來創業。
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在一本書中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工作取向:
差事(job)、職業(career)和天職(calling)。
差事(job):有些人工作是為了賺錢,
工作對他們的意義就是糊口養家而已
因此每天上班的時候希望時間過得快些,能早點下班。
一想到週末或是假期就很開心,
但是到週一又要上班時,情緒又馬上低落。
職業(career):為成就和升遷而工作,有些人對工作還有更深的投入。
他們喜歡現在的工作,但並不打算長久維持在同樣的工作。
他們在意的是升遷可以帶來更多的名譽、頭銜、權力和財富,
也彰顯了他們的成功,如果沒有升遷,就會對工作失去興趣,
轉而去尋找其他可以獲得職位提升的工作機會。
天職(calling):對少數人來說他們把工作當做天職,
工作本身就能帶來滿足感,跟薪水和升遷無關。
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每天早上醒來,會迫不及待地想去工作。
他們所做的深具意義,通常有一個超越自身的崇高的目標。
這些人有很強烈的使命感,
並在工作中得到了自我實現。
當然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形式。
自問幾個問題,
你的工作是天職嗎?
Seligman 認為天職是最令人滿意的工作形式,
因為人們可以從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帶來的物質報酬中得到滿足。
如果你能在工作中經常使用你的長處,
並且把工作看做是比你自身更宏大的目標而服務,
那麼你的工作就是天職。
與其埋怨你的工作薪水太少、沒有升遷機會或是其他的缺點,
你應該自問這個工作讓你快樂嗎? 你是把它當成工作、職業,還是天職?
有沒有想過也許改變一下觀念,
你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實現自己的理想,
也很有機會可以得到比以前薪水更高的收入?
不過關鍵來了,做什麼工作會讓你覺得是深具意義,
有很強烈的使命感,並在工作中得到了自我實現?
助人的使命感比
糊口飯更能讓你創業成功
這幾天「窮人銀行家」尤努斯正好抵台訪問,
2006 年他以創立提供窮人微型貸款的鄉村銀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他在孟加拉推動鄉村銀行,改善了無數窮人的生活,
這些人本來是社會弱勢的族群,沒有銀行願意貸款給他們。
他藉由鄉村銀行提供微型貸款給窮人,讓超過 1 億人脫離貧困,
打破了世人對窮人的成見,直到現在,
鄉村銀行在全球有 900 多個據點,每年貸款金額超過台幣 120 億。
尤努斯的成功來自於他看到社會的問題:
窮人被金融體系拒於門外,無法得到貸款因而無法翻身。
因此他提倡以社會企業解決此問題,讓窮人也有公平競爭機會。
社會企業不只為了營利,
也為了解決社會印題
而現在在全球也掀引起一股社會創業的浪潮,什麼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指的是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
它是從英國興起的企業型態,概括而言,
社會企業就是其投資主要用於企業本身或者社會,
與一般其他私有企業不同的是,
它不只是為了股東或者企業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
社會企業將商業策略最大程度運用於改善人類和環境生存條件,
而非為外在的利益相關者謀取最大利益。
社會企業可以是盈利性質的,也可以是非營利性質的。
社會企業的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純粹為了盈利,
例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與服務、
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
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等。
其組織可以以營利公司或非營利組織之型態存在,
並且有營收與盈餘。
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繼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
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
從事社會企業,
也是不錯的創業選擇。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追蹤更多優質理財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