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放大鏡短評
在這波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中,壓力最大的將是仰賴亞洲與歐洲供應鏈的企業,尤其是外資品牌主導的汽車業如BMW與Volkswagen,以及進口依賴度高的零售與電商公司,例如Best Buy(BBY)與Wayfair(W)。此外,工業巨頭如Honeywell(HON)與3M(MMM)則面臨成本上升與訂單不確定性雙重挑戰。若後續納入半導體與製藥產業,蘋果(AAPL)、輝達(NVDA)等仰賴台灣、南韓供應鏈的科技大廠也可能被波及。
反觀在地製造布局完整的美企將成為政策受惠者,像是重型機械商Caterpillar(CAT)與農業設備商Deere(DE),有望受惠於美國製造回流與基建投資增加。而本土供應鏈占比高的工業設備製造商如Lincoln Electric(LECO)、Generac(GNRC),則更具彈性以因應關稅變化。此外,具備強大議價能力的零售通路如Costco(COST)與Home Depot(HD),在面對成本上漲時,具備轉嫁能力與本地採購優勢,風險相對可控。
新聞資訊
為何4月2日被稱為「關稅解放日」?
美國總統川普將4月2日視為對抗全球不公平貿易的「解放日」,原訂在這天宣布大規模關稅行動,目的是針對長期對美國有巨額貿易順差的國家。然而,根據最新報導,白宮目前傾向只對貿易逆差最大的15個國家加徵「對等關稅」,並暫緩對特定產業的全面加稅行動。
這一轉變意味著政府希望採取更具談判空間的策略,而非全面開戰,讓市場情緒明顯回穩。
哪些產業原本最受影響?為何市場鬆了一口氣?
原本市場擔憂,美國可能對汽車、半導體與製藥等核心產業進行高額「產業性關稅」,這類關稅總金額預估可達1000億美元,遠高於目前暫定的470億美元對等關稅。這些產業多數為跨國供應鏈運作,若被課徵高額關稅,將重創整體全球供應鏈與企業利潤。
此次並未立即實施,等於讓外資汽車品牌如BMW、Volkswagen,及依賴進口的零售商如Best Buy(BBY)、Wayfair(W),以及工業巨頭如Honeywell(HON)暫時避開重擊。
哪些國家將首當其衝?台灣會受到波及嗎?
美方未明確點名被加稅的「貿易逆差大國」,但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先前公佈的名單,包含台灣、中國、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印度等21國,涵蓋美國88%的商品貿易額。
台灣作為半導體出口大國,若後續美方重新考慮產業性關稅,可能會成為焦點之一。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後續政策動向與台廠接單變化。
「對等關稅」與「產業關稅」差在哪裡?
「對等關稅」是一種具有彈性的談判籌碼,美方針對與其貿易順差過高的國家,提出同等規模的報復性關稅,期望逼迫對方降低關稅或移除非關稅障礙。相較之下,「產業關稅」則更像是一種政策性長期施壓,目的是鼓勵美國國內製造回流。
若是以策略角度來看,對等關稅可能僅是談判起點,未來是否升級為產業全面關稅,仍需觀察美國與各國協商的進展。
這是否意味著貿易戰風險已完全解除?
並非如此。白宮強調,產業性關稅雖未納入4月2日計劃,但仍保留日後實施可能。此外,中國與加拿大等國已宣布報復性關稅措施,未來是否進一步擴大貿易摩擦仍屬未知數。
同時,川普還宣布針對購買委內瑞拉石油與天然氣的國家課徵25%關稅,顯示他傾向運用關稅作為外交與國安工具,貿易戰風險仍未完全解除。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關稅緊張情緒緩解,美股絕地大反攻!(2025.03.25)
【美股新聞】資料中心電力商機炸裂,Talen能源獨佔亞馬遜布局先機!
【美股新聞】特斯拉股價崩跌創紀錄,品牌信任崩盤引爆市場恐慌!
【美股新聞】AI股重挫反成進場良機,UBS:高品質晶片股準備起飛!
【美股研究報告】美光2025年HBM產能全滿!但股價為何不跟著衝?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