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賽場看出電動車趨勢
2019 年 11 月迎來 FE(電動方程式賽) 第 6 個賽季
如果說 F1(一級方程式賽) 是引領內燃機引擎車的最高技術殿堂
那麼 FE 可堪稱是全球電動車產業的技術先鋒
起初多數車迷皆不看好 FE 的發展
不過近年當保時捷以及賓士先後退出WEC (世界耐力錦標賽)
及DTM (德國房車錦標賽),轉戰 Formula E 賽場後
大家對電動車的前景有所改觀
FE 賽場上不單比拚車手的駕駛技術
更較勁各家車廠的電動車性能
從車廠紛紛將重心轉移至電動車比賽
可發現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為電動車
而台灣在電動車領域又有什麼進展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電動車產業快速解析
電動車和傳統汽車最大的差別在於引擎
自 1885 年汽車之父戴姆勒發明第一輛汽車以來
人們卻花費超過一百年的時間
實現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技術
電動車的動力來自於電池
依電力供給方式,可分為四種:
目前以純電動車(BEV) 為主流
(資料來源:小編整理)
發展電動車(BEV) 有三項核心技術:
電池、電動馬達及電控系統
以下為台灣的電動車供應鏈
也包含這三項核心技術
(資料來源:選股勝利組)
電動車市場現況
台灣電動車市場可分為 3 種車型
第一個為電動小客車,由裕隆(2201) 旗下的納智捷與華創合作
今年才正式推出首款對外販售的純電動汽車 U5 EV
於大陸生產 666 輛進行銷售
第二個為電動大客車,凱勝綠能(2246) 是台灣電動巴士的龍頭
拿下台北客運與首都大客運的「電動低地板大客車」的訂單
累計交車輛有 158 輛電動巴士
第三類為電動機車,2018 年由睿能創意所生產 Gogoro 銷售破 7.3 萬台
搶佔台灣 85.2% 市佔率
從需求面來看,累計至 2019 年 10 月
電動小客車新增掛牌 1,734 輛(佔整體機車市場 23.6%)、
電動大客車銷售 33 輛、電動機車增加 115,003 輛
可見台灣以電動機車為主,其銷售量最多,但仍不到 1/4 的機車市場需求
而國內車廠對於電動小客車的供給較缺乏,目前靠進口為主
整體而言,台灣在這三類的電動車發展尚未活絡
(資料來源:交通部)
反觀全球電動車的市場
今年賓士母集團預計推出 12 款電動車搶市佔
福斯集團旗下的保時捷與奧迪皆推出首款電動車
更喊出 2025 年以前推出 80 款的目標
各大車廠積極投入電動車的供應市場
(資料來源:研究報告)
而全球電動車需求,2019 上半年銷售成長 34%
其中以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為 111%,美國以 87% 的成長率緊追在後
而銷售最好的車款為特斯拉 Model 3,共賣出 12.8 萬輛
全球的電動車需求也正快速地增長
(資料來源:JATO)
展望未來
相比全球電動車現況,目前台灣市場尚未活絡
本土汽車供應商及消費者皆以傳統燃油車為主
在國內電動車產能未見下,台灣零組件廠商外銷佔比達 77.5%
據工研院 IEK 報告,2018 年台灣汽車電子產值為 2,202 億元
預計 2020 年可突破 2,700 億元,車電零組件直逼台灣整車產值
汽車零組件廠商如車燈、保險桿、鈑金、
模具的市占率幾乎為全球第一位,全球市占率高達 80%~90%
近期法人看好的個股:
✎ 全球車用窗簾大廠皇田(9951)
前幾大客戶為 VW、GM、Honda、Toyota 等
近期受惠 SUV 車型滲透率提升,帶動車用窗簾產品成長
未來墨西哥廠受惠北美車市回溫下,獲利可望穩步向上
法人預估全年營收上看 6.5 億元
(資料來源:籌碼K線)
✎ 胎壓偵測龍頭為升(2231)
2016 年併購至鴻科技後,切入雷達產品,成為營收成長主力
配合各國對於大客(貨)車的雷達預警需求
法人預期 2019 年雷達營收貢獻 7 億元
2020 年打入中國 OEM 市場,有望貢獻營收 12~13 億元
(資料來源:籌碼K線)
✎ 特斯拉BMS的獨家供應商貿聯-KY(3665)
受惠於特斯拉上海廠進入量產的效益
預計 2020 上半年,周產能達一萬台
此外,未來可望再新增中國電動車客戶
正向看待車用的增長動能
法人預估 2020 年特斯拉業務將貢獻 21% 營收成長
(資料來源:籌碼K線)
整體而言,台灣汽車供應商
除了受惠於特斯拉 Model 3 熱賣,更打入其他電動車供應鏈
據 IEA 估計,至 2030 年全球電動汽車的銷售量可望達 2,300 萬輛
庫存超過 1.3 億輛汽車,台灣電動車零組件供應商的前景可期
快速結論
1. 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需求量上看 2,300 萬輛
目前各大車廠積極規劃將推出逾 280 款新型電動車搶市佔
2. 電動車產業的關鍵技術在於電池、馬達以及電控系統
台灣相關的供應商包含康普(4739)、東元(1504) 與台達電(2308)
3. 台灣電動車終端市場尚未活絡
不過相關零組件大廠外銷比達 77.5%
預估於 2020 年車電零組件直逼台灣整車產值
皇田(9951)、為升(2231)、貿聯-KY(3665) 等營收受法人看好